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窗受理、集成服务”向基层延伸,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彭山区充分发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公共入口、公共通道、公共支撑”作用,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实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
一、建设标准化,完善“三级”无差别受理
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行政审批模式,打造区、镇街、村社三级无差别一窗受理便民服务体系,全面分离行政审批受理和审批环节,采取“大综窗”模式,实现“一窗通办”。镇街、村社现有30个综合窗口,均可受理全区120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建设标准场所,投资近1亿元,新建区政务大厅,改造完成10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分中心)。按照属地规模,分别设置2—3个综合窗口,配备硬件设施64台、视频会诊系统10套。合理优化51个村(社)便民服务站点布局,分批、分类实施标准化改造,目前已完成改造11个村社。
二、服务信息化,推进服务型政府提效
坚持“用户至上”“体验至上”的基本原则,结合前后台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多种简单实用线上“小工具”,持续改善用户体验。线上首创“代人办事”模块,鼓励家庭年轻成员、村(社区)干部、网格员为老弱病残等困难对象提供网上代办服务;线下在村社代办窗口落实帮办代办人员600余名,免费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目前51个村社年均代办量达1万余件;针对不会打字的群众,开发智能政务服务机器人“小彭”24小时在线,在聊天中获取数据资料、生成电子表单,并自动分发至审批部门办理,目前已办理10030余件、受惠群众9250余人;开通高中学费缴纳、水电气费缴纳、幼儿园摇号通道,水电气费共计缴纳3.8万余元,高中学费缴纳18166人次,适龄儿童参与公立幼儿园摇号1065人。
三、审批集成化,实现基层扩权赋能
建立“五位一体”乡村服务惠民机制,整合镇(街)和村(社)涉及的综合治理、市场监管、审批服务等111个高频事和政务公开25个标准目录事项,集中到镇(街)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针对镇(街道)工作权责不对等现状,通过建立“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已发布第一批事项24个,落实到12个区级部门,实现有权干事、有人办事。将区级“三免服务”、“零材料”办事、“一事一次办”等各项成果,下沉到基层一线,充分满足群众办事需求。2017年以来,先后推出“普通二手房交易1小时办结”“4小时免费开办企业”“出生一件事”等150个“一件事”办理事项,覆盖个人、企业服务事项的全生命周期,其中“出生一件事”让180余名乡镇群众不用再跑回乡镇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