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连说实在,村(社区)干部拍手称快,一场对“奇葩证明”的整治正在我市各县(区)铺开。
今年以来,市纪委监委立足纪检监察职责,紧盯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无依据证明等“奇葩证明”,持续整治索要证明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再清理、再取消证明事项96项,推动基层减负,学史力行,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
一、群众企业不烦心
市纪委监委切实担负统筹责任,成立工作专班,组织召开现场会,强化工作部署,从市级层面统筹推进全市工作。明确将循环证明、重复证明、无依据证明等“奇葩证明”纳入整治重点,确定“5月摸排、6月清理、7月巩固”三个实施步骤和时间节点,提出“六个一律”要求,即凡是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一律取消;凡是能通过个人现有的证照证明的一律取消;凡是能采取申请人书面承诺等方式解决的一律取消;凡是能被其他材料涵盖或代替的一律取消;凡是能够通过网络核验的一律取消;凡是开具单位无法调查核实的一律取消。
截至目前,全市96项“奇葩证明”已被明确停止,企业、群众的烦心事越来越少。
这轮整治从丹棱县开始——
在去年的一次调研中,丹棱县纪委监委发现除了失业证明,群众到村(社区)开具的还有收入证明、死亡证明、亲属证明等五花八门的证明,村(社区)成为出具证明的“大本营”,证明成为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负担。
针对排查出的“奇葩证明”类型、分布领域及主要用途,丹棱县纪委监委建立《丹棱县证明材料负面清单》,通过制度监管倒逼职能部门端正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整治困扰群众的“奇葩证明”。
今年以来,丹棱县纪委监委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持续巩固深化“奇葩证明”整治成效,通过告知承诺、内部核查及提供法定文书、法定证照等方式进行优化的证明事项共计19项。
“现在卖果果方便多了,登录农产品国家追溯平台,输入农产品信息,生成合格证,打印出来贴上就可以了,再也不用去村上开水果产出地证明了。”丹棱县仁美镇雄义村村民熊中超告诉前来了解情况的镇纪委书记刘春先,以前开证明费时费力,而现在非常方便。
二、基层干部减负担
目前,我市所有县(区)已经全部启动集中整治,督促司法、民政等部门联合印发、公布《取消证明事项清单》,确保“经办人”“办证人”广泛知晓,这让基层干部在面对“奇葩证明”带来的不合理负担时,进退有据。
彭山区公义场社区党委书记马刚个人曾经也是“奇葩证明”的受害者。2017年,他的父亲去世。虽然户口本上的文字可以证明父子关系,但当他到银行办理父亲户头资金冻结时,银行还是要求他去公证处开具公证,证明“他父亲是他的父亲”。
近些年,“奇葩证明”更是让他和社区干部们背上沉重负担。公义场社区目前有12000多人,以前每天平均要开10多个证明,要核实情况、开具证明,会耗费许多的精力,大大挤占了社区干部了解群众困难、解决实际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的时间。有些时候,社区无法核实“奇葩证明”需要的情况,让社区干部左右为难。
“例如有无犯罪证明,实际情况在公安系统中一查就知道。对于我们社区干部来说,查询这些情况比较困难。”马刚说道。
对于东坡区苏祠街道芙蓉路社区党委书记周雪梅来说,整治“奇葩证明”带来的最大改变是干群关系的和谐。“现在我们把区里整治‘奇葩证明’的红头文件拿出来,几十项取消开具证明的清单一目了然,解释工作就通畅了许多,干群关系也好很多。”周雪梅说。
三、坚决打好持久战
7月15日早上9点,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的工作人员来到市民中心的窗口进行暗访。当天,暗访人员通过对十多名前来办事的群众进行调查后发现,窗口要求开具的“奇葩证明”已基本绝迹。
然而,仍有一些村(社区)干部向纪委监委反映,“奇葩证明”时有“冒头”。“对付这些困扰群众、基层干部的‘奇葩证明’,我们从未松懈,只有持续关注这些于法无据、与民无益的‘奇葩证明’,坚持露头就打,才能保持整治效果。”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负责人表示。
为此,市纪委监委明确要求健全村(社区)证明事项动态管理机制,按相关程序对需要新增的证明事项和工作任务进行实时监控;采取定期与不定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对敢于“冒头”的“奇葩证明”坚持“露头”就打;建立公开曝光机制,对各级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要求开具“奇葩证明”,导致企业、群众办事创业困难的情形予以通报纠正,对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影响的,依规依纪问责查处,持续为基层减负,优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