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评标工作质效,防范评审风险,降低企业投标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交易场地与评标专家资源共享。青神县顺利完成首个异地远程评标项目,标志着青神县全面开启“不见面+远程异地开评标”新模式,打通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全流程电子化的“最后一公里”。
一、打造星级场地,突显信息应用。一是规范场地建设。以星级标准打造“五区一室”(交易受理区、交易组织区、交易评审区、交易监督区、自助服务区、档案室)综合性服务平台,采用公用通道和专家通道“双通道”布局,实现“分区运行、动静分离、封闭管理”,提供场地保障。二是完善评标系统。依托异地远程评标系统,建立评标专家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实时在线语音、视频,实现同步化运行、无纸化操作,项目开评审全程留痕保存,保障交易流程可追溯。
二、打破地域限制,推进资源整合。一是签订框架协议。先后与崇州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资阳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签署《远程异地评标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制定远程异地评标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交互资源数据。二是强化区域合作。对条件成熟的项目开展跨区域、跨层级交易,实现“让数据多跑路”,切实为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提质增效。今年以来,累计和成都、绵阳、内江、达州等地开展远程异地评标项目10次,全面开启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成德眉资同城化。
三、打通数据堡垒,强化监管监督。一是专家“免跑腿”。评标专家无须到达评标现场,依托异地远程评标系统,即可完成在线评标。交易主场、副场远程沟通、各司其职,评标专家线上抽取,实现异地远程评标。截至目前,开展主场项目3次,成交3次,中标金额1646.95万元,节约金额729.88万元,下浮比例31%;开展副场项目7次,成交5次,中标金额5171.59万元,节约资金1133.33万元,下浮比例18%。二是监管“无死角”。加强现场服务和管理,严格落实公共资源交易场所有关规定,规范开评标秩序。借助远程评标,隔离投标单位,斩断投标单位和评标专家在交易中心实体场地内可能发生的不正常接触,规避“暗箱操作”,降低“串标”“围标”过程风险,优化交易领域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