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文艺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眉山 > 眉山文艺 > 正文

曾玉诗歌中的诗性智慧

发布时间:2023-11-22 浏览次数: [字号: ] 打印

曾玉诗歌中的诗性智慧

周闻道

平时关注诗歌不多,更无研究,尤其是古体诗。对曾玉《我喜欢的寂静》的阅读,完全是属于一个普通阅读者的兴之所致。关于书中的古体诗部分已有人谈及,这里只就其中的部分现代诗,谈点个人肤浅的阅读体会。

曾玉的诗受看,读起来有一股清雅之气,并且于独特的诗性中彰显智慧的光芒。

按理说这两者是不相容的,诗性属于感性和形象思维的范畴,讲究格律、意向、修辞;智慧属于理性和逻辑思维的范畴。但是在曾玉诗中,我又分明读到了一种诗性的智慧。这并不是违反逻辑,而是逻辑在更高层次的拥抱。意大义哲学家、语言学家和美学家维柯,把人类最初始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状态,就称之为“诗性智慧 ”。仔细想想,这里面可能包含了人类初始时最本真的情感和以己度物的想象。这本身就是诗性与智慧最真实的存在方式。

也许,这就是曾玉诗歌的一个特点。

曾玉诗歌中的诗性智慧,具有多维性、多重性特点。这可能与她在写诗时思想的近似“初始”的纯真性,和作为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世界观照的深刻性分不开。正如《天真》,不是要表达通常的“如望见叶上凝露/水中明月,眸中无邪”,而是一种看清看透后的自我救赎,一种超越,“一盏灯”“一剂药”。只有对生命有深刻领悟,才可能有这样的诗性智慧。

从自然中发现诗性智慧。著名作家、美学家高尔泰有句名言:“美是自由的象征”。实际上,最本真的诗性智慧,就存在于自然中,包括自然中的山水人文、阳光雨后等。《黄昏》既是一首诗的标题,也是这首诗的核心意向。作者围绕这个意向思考生命,把思想的触点落到乡村黄昏的炊烟、野花、青草、泥土上,然后从中领悟生命的真实和意义:“我沉醉其中/融化成万物的一部分/仿佛拥有整个世界”。同样,《倒春寒》也是写自然的,但作者没有停留于自然,而是从自然的倒春寒介入一场人所共知的防疫,把精神的感知和情感的压抑,融入诗性的文字里,让隐忍成诗。然后,以一种显形的数字做对比,以诗性智慧,追问背后“独立行走”的去向;又揭开戴着的口罩,再追问“胎死腹中的句子”。这一连串的追问有答案吗?没有,“天地间的草木/皆闭口不言”;又有,在大家的心里。即便倒春寒后的梨花,也是绽放的一树忧伤。诗到这里,已经不是一般的诗性智慧了,而是精神和良心的在场。

栀子是一种大家所熟悉的花,因其洁白、纯粹、馨香,象征着高骓、纯洁。栀子意象在曾玉诗歌中,似乎是一个重要意象。在《形色》中,她曾毫不掩饰地直言:“我更喜欢自己是栀子/我清楚我的前世和今生/就是栀子”。但在《清明祭栀子》中,却把清明的祭奠与栀子放在一起。诗歌给我们设置了几个悬念:其一,清明时节还没有开花,尚处于蓓蕾阶段,为什么“阳台上的栀子流产了”,要在这条“通往天堂的路”上去挤;其二,我“打理它的枯枝败叶”是什么,“只留下葱茏精神的部分”又是什么?只能说,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可以去想象。我相信,曾玉的心里不仅有一个“理想国”,还有一个爱恨情愁交织的“罗刹国”。要让自己的“理想国”不覆灭,作者与大多数人一样,所能做的就是“去掉刀锋和火焰/尽量显得恬淡、安静和幸福”。我们都生活在内心的挣扎当中。

从社会中发现诗性智慧。《沉默》和《消毒》,是以诗性智慧介入社会现实。沉默是人的一种生命状态,成因很复杂,因此有智者说,不是在沉默中灭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在曾玉的《沉默》里,沉默的理由没有具体的指向,但也不能说完全是抽象的。因为在现实中,我们每个人都对这样的理由有过切身的感知,但又说不清楚——“真理在右,生活在左”。于是,不得不活得像一株墙头草。“为了遮风挡雨,硬生生地/活得像自己的仇敌”。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在沉默中失去自己,仍然心怀希望,在自己的内心仍“正在静悄悄的酝酿着/盛大的花事”。希望没有在寒风中熄灭,在作者心中,还有一个柏拉图式的理想国。

《消毒》写的是一段我们大家熟知的昨日往事,作者看似与“房间里的空气、书、文字”一样“欲言又止”,用省略号省略了想要表达的一切。其实,该说的都说了——她所要表达的,都在我们每一位亲历者的心里。如《罗刹海市》,诗性的智慧彰显得非常明显。

世界的万物生成与灭失,都包含化学原理。曾玉是学化学专业的,不仅知道这个原理,而且把这个原引入自己的认识论,并以之观察社会,缀字成诗,让诗性与智慧的融合开辟了一个新的视域。于是,我们看见《炼钢》中这样的诗性智慧发现:本来硬度很高的生铁,因为“鍛造”,随着含碳量的降低、韧性的增加,便成了所谓的“钢”,“经常被用在刀口上”;而“那些拒绝鍛造的/背底里偷偷淬火的/都被发配去做铁锅、犁铧、机床/这些钢铁王国的草民”。这哪里是在说炼钢,分明是追问社会真相:你愿做草根的铁,还是高尚的钢?

从生命中发现诗性智慧。《遇见.仓央嘉措》,写的是大家所熟知的仓央嘉措。但是,作者显然不是写爱情,而是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作品通过诗性的营造,把对象的个人身世、经历与个性追求融合在一起,以历史与现实的眼光重新观照,并发现意义;把作为宗师的“沦落为王”,与作为诗人的“百花美得/一错再错/你也只能满怀春意”。在这里,哪怕是“只能满怀春意”,也远比“沦落为王”更有价值,更富有生命的意义。显然,这才是作者追求的“生命的彼岸”——“人世间/我是一粒/被你超度的风尘”。

最有生命深度的是《形色》。该诗以丰富的想象,引入现代科技中的“扫描王”,不是简单的识别普通的事物,而是“扫描”自己的脸;也不是“扫描”身体意义的脸,而是“扫描”精神意义的“自己”和自己的前世今生,重新审视生命。“扫描”的结果,确是一无所知,或者风马牛不相及的答案。表面看,这是一个科技中的游戏,其实不然,它揭示了一个科学与人的关系中,永远无法解决的难题——识人,并且呈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残酷的距离。最终,以一个影子意象,印证了泰戈尔的名言:“你看不见你自己/你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

在《我喜欢的寂静》中,像这样具有诗性智慧的诗还有不少,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既感受到了文学的审美之美,又感受到了审智、审丑之美。这是曾玉的诗带给我们的精神享受。当然,曾玉的部分现代诗,也还一定程度上存在流于表象、格律清新度不够,意向的鲜明生动深刻度不足,诗性智慧有待进一步挖掘的问题。其实,这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的方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管: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     主办: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1:028-12345(眉山区域拨打)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2: 028-38119999(非眉山区域拨打)

网站标识码:5114000002   蜀ICP备1202591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001

本页面执行时间为0.02秒 ,推荐使用1366*768分辨率以上显示器及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进行浏览

党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