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在洪雅田锡水景公园,洪雅县美协邀请眉山市美协主席袁泉,就风景写生若干问题,开展了一场现场教学活动。

现将有关现场论述梳理摘编如下:
关于学习名家:绘画是一种似像非像的意境,创作者可以潜心学习名家,但不可沉醉于太像名家,太像就走不出来,就失去了自我。如果一个人被冠以另一个人的影子,纯粹的模仿就失去了自我的精神特质,失去创作的基本能力。怎样学名家?要博众家之长,让所有的滋养转化为自身的筋骨,拙壮地向上生长。

关于物象与景:写生之中所见物像皆是景,但最重要的是以内心赋景,随心赋景,让景有生命的张力;要随心赋彩,让色彩有艺术的品格。画面的整体色调必须要确定,是冷色还是暖色,由内心去表达,一定是高于物像本身的颜色,夸张什么?留下什么?都在内容与形式的交错之间确定。
关于画面符号转化:写生用笔得放松,首先得寻找点线面的符号,这是绘画的基本语言。比如,眼前刚好有一从竹,但入画么?好像不入,因为竹入画不好看,可以把它转化成灌木丛,同时把不远处的芭蕉移到树旁边,让树有所依不孤单。整个树景之下留空白,留画面的活口……眼前景中有石,便提示可入画加石,但不一定照石头的样子画,可画心中的石……旁边木桩太矮,入画比例显小,不明显,可自行提高度。一开始,要用必要的长线,支撑画面的地域特点了。房子有结构感觉就行,无需太像,太像没有任何意义。可以用反透视原理,以俯视的效果赋其动感,追求画而的视觉冲击,增加空间感。靠左边添加转化为符号式的树,再加上田地往后延伸,远处再加房子,增强画面的透视感 ,加强斜向的动势。以田梗为分割,将左边的画面堵死,不留气孔,让读画的人有延伸感,可想像未入画之景。
关于混沌感受和对比关系:在写生中,不要把物品分得过清,要有混沌感。要明白画面的气息,画面的调子,比物像更重要,势和韵永远是绘画追求的至高境界。在某些重要的地方,特别是亮线的地方,必要规矩些,严格追求线条的质量与味道。时实,时虚,追求对比,追求语言的风格。如果过于清楚的地方可用笔涂抹,来表现模糊韵味。比如,画面若有些滩涂的感觉,可再加一棵树,增加变化。我们觉得现场写生比看着照片画要好,照片容易禁锢思维 ,写生则可取元素更为广阔丰富 ,可随心选择入画的元素。
关于设色:设色营造氛围,但染色不可太过。染色时要注意正形与负形的关系,要考虑形与底的关系,复勾复染就是积墨,这种积墨的效果就能产生厚度感,当然只有装裱之后才能更充分的得到体现。
关于实景:写生的时候一定要谨记一点,就是感觉重于实景。画一幅画,更重要的是借物言志,借景抒情,不要以景写景,以形画形,一定要在真实风景中形成新的画面气象。于是,有时候需要添加不存在的“点”去丰富画面,并随画面的推进反复调整黑白灰的关系。为了效果,在画面中添置一些元素,这些元素只能是一个符号,一个标识。具体是什么,画家也可能不知道,由读画的人自我想象画面语言,此语言就像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他们都是抽象的,但是组合在一起却能够表达出具象的可读的东西。画面通过层层染色之后,可在没干的时候加点,增加墨韵。此时,不要在意之前画的物体是否还清晰,只需要在意整体的氛围,感觉氛围没达到想要的效果,可再加。现在再观整体画面,发现底部过于写实,添加一些石头打破下面岸边过于直的线,也多增加一些信息元素。
关于作画顺序:传统技法勾、皴、擦、点、染,这个顺序可随意打乱,不可过于拘泥传统,太过于遵守固有的作画顺序会破坏创作时的思维与灵感。
关于语言的神秘化:作画中,语言也需要神秘化,神秘中让读者摸不透,就牛掰了。大家要知道,绘画语言和技术有时候就需要合理的“装”,如同着衣,除了保暖遮羞外,最重要的是展示形象。你的形象才是你外在的输出符号。
关于色调:在设色观念上,一定要确立主色调,要确立你想表达的颜色,无需太拘泥“随类赋彩”,要遵从本心上色,根据画面的需要赋彩。物像不同,都可以赋予同样的颜色,可超越物体本身颜色,上色需要重点集中,不能随意乱点。在这幅画当中,以赭石与黄色搭配,重点突出房屋的色彩,偶尔搭配一些三绿,凸显变化,凸显层次,根据画面表现,反复调整黑白灰关系……
关于趣味:绘画语言是多样且灵动的。在画画时,要思考如何突出趣味二字,趣味是画画的生机与灵魂。


画家名片:袁泉,1967年5月生于四川眉山。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诗书画院特聘美术师,眉山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曾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多次入选全国、省市美术作品展并获奖。曾获四川省“文华奖”、百家“推优工程”优秀作品奖。多次获眉山市“苏东坡文艺奖”、“东坡文旅奖”。在《世界知识画报》、《中国油画》、《美术报》、《现代艺术》等杂志刊录作品并有专版介绍,出版《袁泉》个人画集,多件作品被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