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 主办: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1:028-12345(眉山区域拨打)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2: 028-38119999(非眉山区域拨打)
网站标识码:5114000002 蜀ICP备:1202591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001
本页面执行时间为0.04秒 ,推荐使用1366*768分辨率以上显示器及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进行浏览

眉山市开展国家和省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的实施方案 |
2022-10-12 15:21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
眉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关于印发《眉山市开展国家和省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教体文旅局、各县(区)教体局,市直属学校: 为了进一步推进国家以及省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我局制定了《眉山市开展国家和省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的实施方案》。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眉山市开展国家和省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的实施方案 眉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2022年10月12日 眉山市开展国家和省智慧教育平台常态化应用的实施方案 眉山已被确定为全省智慧教育试点市,为做好智慧教育试点工作,用好国家以及省智慧教育平台(以下简称“国省平台”),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应用目标 通过国省平台的常态化应用,调动师生应用积极性,科学开展录播式、植入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有效应用国省平台教学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形成具有眉山特色的国省平台资源应用模式。 二、应用原则 (一)需求引领原则。充分考虑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的需求,注重以应用为本,科学研判国省平台资源的适用性和使用方式。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开展常态化应用工作。 (二)因势利导原则。以鼓励性措施为主,统筹运用针对国省平台应用的培训培养、校本研修、竞赛展评、示范表彰、课题研究、督导评估和资源分享课时认定等办法,充分激活教师应用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融合创新原则。各县(区)和学校要针对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理念,结合现有的平台资源,创新思维、创新主题、创新举措、创新模式,探索建立国省平台应用的个性化策略。 (四)开放兼容原则。以国省平台的应用为主,针对国省平台资源结构性不足和缺乏交互性的特点,补充应用其它教师应用频率较高的第三方免费教育资源。 三、应用场景 (一)利用国省平台资源开展课前预习、课中植入、课后复习、作业设计、家庭教育、课后服务、共青团(少先队)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学习场景的有效应用。 (二)针对教师教学能力不强、专业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利用国省平台“教师研修”“教改实践经验”和名师名课示范,促进我市教师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探索网络环境下教研活动的新形态,以国省平台优质资源带动我市教师水平提升,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共享,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普遍缺乏音、体、美和科学专任教师,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省规定课程的问题,通过国省平台资源,帮助其开齐开足开好国省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 (四)针对新冠疫情散发的情况,若采取停课措施,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推送国省平台相应教学内容供学生居家学习。 四、应用策略 (一)服务学生自主学习 1.利用国省平台教学资源与学生的预复习相结合。 教师在备课环节甄选平台内“课程教学”资源,通过家校沟通群适时推送,引导学生做好预习,让学生听课更具针对性,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对学优生,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利用国省平台资源进行复习和课外探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学困生,教师要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再学习,掌握教材基本知识点。 2.利用专题教育资源与学生的课外自学相结合。 一方面教师要利用平台内“专题教育”“课后服务“等板块资源,分类分层推送,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基于个人兴趣,自主学习学科延伸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平台构架,教会学生和家长获取国省平台教学资源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科学、合理使用平台资源,培养学生的资源检索、鉴别、选择和使用能力,养成勤动手查资料、勤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落地措施:加强宣传引导,将国省平台的主页网址、功能作用、使用方法等内容通过主流媒体和市、县、校各级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宣传,增强学生、家长、教师对线上教育教学相关举措的理解与认同;可将国省平台主页网址与区县正在使用的信息系统进行技术绑定,方便家长在手机端随时登录国省平台。 (二)服务教师改进教学 1.线下教研 (1)各级教研机构要将国省平台应用纳入教学视导的重要内容,在开展教学视导时,要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利用平台资源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演示教学资源、讲解教学案例,让教师直观感受平台资源,学会用平台资源。 (2)学校教研组、备课组要利用平台资源开展集体教研活动。通过听、评平台名师名课,积极开展磨课、研课活动,并结合本校学生学情,取长补短,提高备课质量和作业设计质量。 (3)教师个人要通过观摩平台内名师名课,认真反思,规范自己的仪表仪态、语言表达,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和灵活运用教法的能力。 2.线上教研 各级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利用平台内优质研训资源,探索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研模式。结合“教师研修”“教改实践经验”等板块资源,开展线上备课、教研、培训等活动,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引导教师积极学习借鉴平台优质资源改进教育教学,助推教育质量的提高。 落地措施:明确将国省平台资源应用的研修,纳入教师教研、自主学习、暑期培训、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必学内容和每学年教师继续教育学时的认定范畴;开展“眉山市中小学教师应用国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典型课例征集遴选活动”,入选课例可认定为“在市级以上信息化平台分享过自创的教育教学资源”。 (三)服务农村教学质量提升 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普遍缺乏音、体、美和科学专任教师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发挥好学区领航学校和中心学校的辐射作用,结合平台资源,采用同步课堂的形式,帮助开齐开足开好国省规定课程。另一方面农村薄弱学校要自发运用平台资源,开齐开足开好国省规定课程。 落地措施:加快农村薄弱学校信息化设备设施建设进度,确保每个班级均配备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和接入带宽不低于100M;学区中心学校(领航学校)根据下属基点校音、体、美和科学专任教师结构性不足的实际情况,分学期制定国省平台资源课堂学习计划;各县(区)教体局、教研部门和中心学校做好实施过程中的考核评价、使用指导和日常督促工作。 (四)服务家校协同育人 充分利用国省平台“家庭教育”板块的优质资源内容,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建立家校协同育人体系。鼓励教师同家长一起学习,增强双方参与家庭教育的专业性和协同性,实现家校共育,让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推动教育品质提升。 落地措施:各中小学校要将国省平台“家庭教育”资源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有效支撑,按学期制定“家庭教育”板块资源推送计划,利用家校沟通群等有效形式推送至家长;除常规的家校微信群、QQ群之外,在各县(区)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探索使用更智能的信息化投放工具,以掌握家长观看时长,促进提高资源完播率;充分用好原有的家长课堂、家长会和家访机制,多渠道多形式推广国省平台“家庭教育”资源。 (五)服务停课不停学工作 停课不停学措施实施期间,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推送国省平台相应课时内容供学生居家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推送“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为学生居家学习期间心态调适、积极抗疫提供科学指导;推送“科普教育、体育锻炼、文化艺术、经典阅读、研学实践、影视教育”等资源,丰富中小学生居家学习期间课余生活。 落地措施:由县(区)教体局统筹停课不停学期间全平台资源推送工作;教研机构根据教学进度安排,负责制定学科资源推送进度;电教技装部门负责协调互联网带宽扩容和直播工具技术指导;中小学校负责按计划将课程内容推送至家校联系群并督促学生自学。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思想认识 充分认识国省平台是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有力抓手。要积极主动对接国省平台建设与应用方案部署要求,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提升我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和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水平。 (二)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成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各学校成立应用督导小组,加强对国省平台常态化应用的督促和巡查。各县(区)教体局和学校要根据本通知,结合实际情况细化工作措施,补充完善自选动作,补足自身短板;各级教研机构要成立专家团队,指导师生利用国省平台资源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各级电教技装机构要成立技术团队,研究解决平台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基础设备设施问题。 (三)加大宣传力度 各县(区)各学校要加强解读引导,促进学生、家长和教师全面了解国省平台的内容、功能作用和使用方法;要重点宣传推广国省平台应用成效显著的典型案例,推动学校师生应用的积极性和应用能力提升。 (四)加强培训管理 各区县和学校要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培训力度,让培训对象掌握登录途径及资源下载方式。要建立区县和学校管理员队伍,加强平台应用的技术支撑。 (五)建立激励机制 各县(区)各学校建立国省平台常态化应用的激励机制,促进国省平台资源有效应用。可将教师在国省平台的资源应用积分转化认定为教师继续教育学时。各县(区)将学校应用国省平台的情况纳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内容,开展督导评估。学校可将应用国省平台资源情况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内容,进行绩效考核。 (六)及时评估成效 各县(区)各学校要将平台资源常态化应用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基本要求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纳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过程性督导。加强指导和督查,分类制定考核办法,及时发现问题,整改落实。对学校的开展落实情况给予督导和考核,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应用成果。 各县(区)将落实情况(经验做法、特色亮点、意见建议)和平台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反馈市电教馆。联系人:蹇凡,电话:028-8195863,邮箱:1227824288@qq.com。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