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然、查庆文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高质量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第204号提案)收悉。衷心感谢你们对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举措与成效
近年来,眉山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主线,将发展绿色食品作为创建农业品牌的重要抓手,稳基地、育主体、办会节、严监管,绿色食品产业规模持续壮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牌影响显著提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聚焦产业,做牢稳供基地。以眉山“2+3+N”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为基础,天府粮仓“一核三带十片”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高标准原料供应基地,做稳做实粮油、生猪2大战略产业,做大做强东坡泡菜、眉山春橘、眉山竹业3大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枇杷、梨、李等优势特色产业,为发展优质绿色食品产业夯实根基。2024年全市粮食播面达299.7万亩、产量达128万吨,生猪出栏215万头,水产品15.48万吨、蔬菜152万吨、东坡泡菜、眉山春橘综合产值分别达225亿元、120亿元,“味在眉山”销售收入实现1240亿元。
(二)多措并举,推动农业品牌认证。通过政策引导、品质提升、品牌塑造、市场拓展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了农业品牌认证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7家绿色食品企业210个绿色食品;成功创建东坡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仁寿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枇杷)标准化生产基地、丹棱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杂柑)标准化生产基地;登记注册丹棱桔橙、丹棱脆红李、洪雅绿茶、曹家梨、文宫枇杷等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丹棱脆红李、丹棱桔橙、东坡春见、彭山葡萄、青神椪柑、洪雅绿茶、仁寿文宫枇杷等7个农产品品牌被纳入首批中国农产品品牌索引名录;眉山春橘、丹棱桔橙、青神椪柑、碧雅仙、“李记乐宝”牌酱菜 、昌宏雪白金针菇入选天府粮仓精品品牌目录;丹棱脆红李、仁寿曹家梨、仁寿文宫枇杷、彭山葡萄、洪雅绿茶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农业品牌认证数量居全省前列。
(三)立足优势,发展预制菜产业。眉山市作为全省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和协同发展地均涉及的唯一市(州),积极发挥农业产业基础强和食品加工体系发达的优势,以建设“川菜预制菜创新高地”为目标,按照《眉山市预制菜产业发展2025年行动计划》《眉山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协同推进工作方案》,通过实施项目招引建设、企业引培育链、增强研发创新能力、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拓宽市场营销渠道、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等重点任务,推动眉山预制菜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已培育了以王家渡、川娃子、海霸王、老坛子为代表的生态主导能力和综合实力较强的预制菜头部企业、以千禾味业、吉香居、李记泡菜、味聚特等为代表的调味品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响了一批“调味品+”“泡菜+”的眉山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食品品牌。其中:2024年全市规上农产品工业企业248户、产业规模达350亿元,东坡区获评预制菜全国百强基地第7位,2025年1-5月份,全市预制菜产业规模达155亿元。
(四)严格监管,构建保护体系。坚持质量为核,构建标准主导、规范使用、全程监管的绿色食品产业及农业品牌认证保护体系。其中:由眉山市牵头制定的ISO24220《泡菜(盐渍发酵蔬菜)规范和试验方法》顺利发布,实现了四川在ISO框架下食品标准制定“零”的突破,制定了《农产品地理标志 丹棱脆红李生产技术规范》《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东坡泡菜加工技术规范》等13项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及配套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严格标志使用管理,对绿色食品等农业品牌认证主体加强生产经营资质、质量控制措施审核以及证后监管,开展认证主体跟踪检查和动态管理,纳入质量追溯体系,健全生产档案,加大质量监测。全市绿色食品企业年检率达100%,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常年保持98%以上,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结合你们的建议和全市发展实际,下一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原料供应能力。一是推进原料基地标准化建设。聚焦粮食、畜牧、经济作物三大产业,强化源头减量、资源利用、减污降碳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打造规模化、标准化、质量可追溯的优质绿色食品产业原料基地。粮油产业:依托天府粮仓“一核三带十片”示范区建设,深化“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推广优质、高产、多抗品种。畜牧产业:依托四川德康通内斯等龙头企业,健全生猪产能调控机制,推广智能化养殖模式,提升畜禽标准化养殖水平。经作产业:聚焦柑橘、蔬菜、藤椒等特色品类,建设集中连片标准化种植基地,强化绿色生态种植技术应用;二是强化原料转化利用。引导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订单型农业,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原料供需关系和利益共享机制。设立专项补贴政策,引导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扩大本地原料采购,提升农产品就地转化率。推动加工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度合作,构建“原料基地化、采购本地化、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链。
(二)实施绿色食品企业引培育链行动。一是做强绿色食品链主企业。持续加大“外引内培”力度,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精深加工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大、品牌引领优势明显的绿色食品产业链主企业。用好用足国、省、市各项政策措施,全力保障资源要素,促进企业深耕眉山、扩大生产,不断壮大规模,打造产业标杆示范,通过“链主”带动发展一批“链属”,激活整条产业链,从而带动发展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二是完善绿色食品产业链条。分类施策壮大中小型绿色食品企业群体,一对一精准指导企业升规入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发展一批专注于细分领域、成长性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优质企业,推动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夯实绿色食品产业腰部支撑作用,打造结构合理、布局优化、链条完整、规模带动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
(三)引领绿色食品产业创新升级。一是提升技术研发能力。充分发挥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预制菜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引领作用,开展关键性技术攻关,重点突破风味还原、冷冻锁鲜、营养保持等核心技术。深化校企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与联合研发实验室,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二是加快产品创新升级。顺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以健康化、便捷化、特色化为导向,创新优化产品风味,开发一批具有地域特色鲜明的绿色食品。鼓励企业优化原料选择,采用绿色、有机、可溯源食材,改良低盐、低糖、低脂生产工艺,开发清洁标签产品。
(四)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提质增效。一是大力实施区域品牌战略。整合“东坡大米”“东坡泡菜”“眉山春橘”“东坡肉”等农特产品品牌资源,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眉山造”绿色食品产业品牌,全面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加大绿色食品认证力度,确保全市绿色食品认证数量稳步增长,实现全市农业标准化覆盖率、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50%以上。今年确保高品质“东坡大米”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二是加大监管力度。严格落实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强化省、市、县三级抽检,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守护“舌尖上的安全”;三是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抢占绿色食品产业标准制高点,支持重点企业参与国标、行标制定,鼓励市内社会团体联合省级以上社会团体制定发布团体标准,指导绿色食品企业开展企业标准制定,引导企业对标生产,推动“眉山标准”成为行业技术基准。
(五)稳步推动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制定《关于加快推进食品加工及预制菜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川菜预制菜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目前实施意见正在开展合规性审查;二是聚焦预制菜产业,加大招引力度,重点引进带动效应强的龙头企业及配套项目;三是加快出台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加大政策解读和宣传力度,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预制菜大单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快建设目前全省唯一食品类的四川省预制菜创新中心,开展团队组建、设备安装调试、技术攻关、产品转化、标准制定等工作,尽快赋能企业,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五是完善企业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困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提振预制菜企业发展信心。
(六)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产业发展壮大。一是充分发挥市领导牵头挂帅的市链长办协同推进作用,强化统筹调度机制,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壮大。建立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协同推进机制,明确协同推进机制职责任务,组建工作专班,认真落实省、市关于绿色食品产业推进的部署,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二是即将出台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集中有限资源对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单品培育、企业壮大、市场开拓等提供支持,助推绿色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鼓励各县区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取得有关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及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农产品,按证书数量和基地面积进行奖补,提高业主申报的积极性。
再次感谢您的关心和支持!
眉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