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建议》(第87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全域统筹、统一标准、集中打造”的原则,整市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被列为全省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试点市,东坡区获评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化示范区。截至2023年底,全市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建成高标准农田113.1万亩,占比61.5%。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农田抗灾减灾能力,亩均粮食产能增加10%—20%,亩均产量提高约100公斤,种粮农民年均每亩增收150元左右。虽然我市高标准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有38.85万亩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尚未建成高标准农田,由于投入标准低,2011—2018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中有近50%需提质改造。上述问题,需要举全市之力,采取措施予以逐步解决。
对您在提案中提出的建议,我们将会同相关部门,将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工作,积极进行落实。
一、关于“加大资金投入”的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资金。2023年争取中省资金2.74亿元,2024年中省将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投入力度,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亩均投入分别提高至2400元、2200元。二是落实政策支持。制发全市“天府粮仓”示范区专项扶持办法,重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2023年市级财政补助资金已提高至1800万元。三是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平衡融资模式,制定金融支持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实施方案,与国开行、农发行等金融机构开展融资合作,2023年发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24.25亿元,同比增长58%,2023年立项新建高标准农田项目亩均实际投入达到3000元以上。四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发“先建后补”管理办法,对种粮大户、新型经营主体、工商资本自筹资金建设高标准农田,按照竣工决算审计后实际资金总投入的50%予以补助。以彭山区为例,2023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13.15万元到项目区。
二、关于“做到因地制宜”的建议
制定全省首个高标准农田建设地方标准,按照“因地制宜、缺啥补啥、急用先建”的原则,分区分类明确建设标准和内容。一是平坝区,突出“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按照1公顷1块田的标准,实施小田并大田,同步推广智慧农业新技术。比如彭山区2023年在公义镇改造了1100亩高标准农田,将200余块农田整合到86块,对5562米沟渠进行灌溉智能化改造,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13个智能水闸放水排水,实现水稻精准化给水,数字化管控。二是丘陵区,突出“宜机化、水利化”,统筹考虑丘陵地区地形条件、田面高差等因素,实行“小改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6度以上坡耕地整理成梯田(地),配套修建机耕道和生产路,确保田间道路通达率达到90%以上。根据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坡耕地旱地按照梯地进行调整,单个地块最窄处宽度不宜小于6m。统筹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有水源的地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配套建设一批“五小水利工程”,解决农田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对无水源的地区,将依托国有平台公司建设“农水厂”模式,新建一批中、小型水源工程,采取“蓄、引、提”综合利用,将水输配到田间地头,解决靠天吃饭问题、实现旱涝保收。三是低山区,突出“生态化、园田化”,实施小田与梯田整治相结合,注重生产道路、灌溉用水保障,实现小型机械便捷耕作。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对土壤板结、土层浅薄的地块,持续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秸秆还田、绿色种养、粮豆轮作套作等用地养地措施,确保耕地质量稳步提升。
下一步,全市将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抓好整市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提供有力支撑。
感谢您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关心,希望继续对“三农”工作给予支持。
眉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