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城区小学社团教育资源均衡性发展的建议》(第157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优化城区各小学社团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性的建议
一是加强教育资源优质发展。市人民政府印发《眉山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深化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总体规划。“十四五”以来,全市投入30.62亿元,新(续)建了公办中小学26所,其中小学16所、初中10所,新增学位33500个。撤销农村小规模义务教育学校99所,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办好城区小学。启动“眉山市智慧教育平台”建设,完成“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训2.56万人次,依托“四川云教”等平台,开展课堂直播435节,上传优质教学资源700节次,通过培训、讲座、竞赛等多种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全市315所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全部达标,占比100%,创建“四川省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6所、省级劳动教育实验校3所、“四川省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基地”4所,大力提升城区小学教育品质,创设学校社团发展条件。
二是加强区域间校际合作。召开全市“学区制”改革现场推进会,推进21个学区67所中心学校引领区域共同体和集团化办学。市教体局与市人才办联合印发《眉山市“校联体”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区域合作、品牌示范、均衡发展、学段延伸”的建设思路,建成小学“强强联合”优质校联体,成员校30所。组建小学“结对帮带”校联体,成员校23所,年均开展校联体活动2期以上。2023年开展优质校联体活动6期,参与教师500人次。眉山市与市外“区域合作”学校75所,其中小学结对25所。2023年市一小与香港基督教圣约教会坚乐小学结为姊妹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交流合作。通过校际合作交流实现“理念共融、教学共研、学生共育、资源共享、师资共建、文化共塑”,实现资源互补优化。
三是加强家校社三方协作。我市小学校已实现社团全覆盖,以“课后服务为主,讲座、比赛、综合实践等为辅”形式持续开展,各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学生学习和成长需要,通过整合校内、校外、校际各类资源,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或聘请退休教师、青年科技人才、专业院校教师、“非遗”传承人等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或志愿者,精心设计课后服务课程、活动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阅读、实践等社团活动,提升社团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关于提升小学社团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建议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学校成立社团管理中心,分管副校长牵头,德育处、教导处对师资培训、社团开发、社团监管、课程评价进行统一管理。鼓励学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召开相关会议,向学生和家长进行政策宣传,发放意向调查表,了解家长的需求和工作建议,“一校一案”制定学校社团具体实施方案。坚持学生自愿参与原则组织家长、学生申请报名,并减免家庭困难的学生费用,保障学生素质教育。
二是强化师生培养。一是社团教师自主培养。按照社团建设服务需要,用好专业课教师和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定期外派学习,加强社团教师队伍建设。投入教师培训专项经费2200余万元,开展线上线下教师全员培训12.6万人次,加强社团指导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提高社团指导水平。二是社团学生自主管理。设立社长、副社长等社团职位,引导学生与社团指导教师共同管理社团日常活动安排,以教师教学和学生小组长辅助的方式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是强化社团管理。鼓励学校创新用好互联网平台,按照“人文科学素养类”“自然科学素养类”“艺术体育类”和“生活技能类”等各类板块,提供书法、足球、武术、科幻画、编程、吉他、陶艺、机器人、剪纸、篮球、中国舞、心理等逾50种活动“菜单”供选择,按照学生实际参与意愿评定本学期实际社团开设。鼓励建立由学校行政和家长代表组成的课后服务评价团,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家长公开日和社团汇报展示日,通过家委会、微信小程序等方式及时收集和分析社团评价反馈意见,开展针对性优化,提高社团活动品质。
眉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2024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