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黄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振兴乡村文化,打造宜居新农村的建议》(第173号)收悉。首先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文化旅游发展的关心和支持,针对提案中提到的农村生活品质低、专业人才匮乏、文化设施薄弱、交通隐患突出等问题,结合提出的引进产业、培养人才、建设场地、完善交通等建议,经我局会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围绕做优特色融合产业、创建文化旅游品牌、做好乡风文明建设、抓实文化阵地建设、培养乡村文旅能人等方面全面推动乡村振兴。
(一)科学布局,做优特色融合产业。
一是充分整合农文旅资源,通盘谋划发展布局,以文化传承与保护、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为核心,先后编制完成《眉山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眉山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天府粮仓”核心区建设专项规划》《三苏遗址遗迹保护利用规划》、《全国三苏文物主题游径眉山示范段规划》、乡镇级片区旅游发展专项规划和21个片区公共文化设施专项规划工作,逐步形成科学有序的眉山农文旅发展格局。二是因地制宜推进项目建设,鼓励各镇村依托当地的自然风貌、农俗风情等资源优势,发展精品民宿、民俗体验、文化创意、特色餐饮等融合业态,已完成集高标准农田、农事体验、研学、休闲娱乐、庭院经济、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桔香稻田”粮油农商文旅综合体项目建设;依托万亩茶园,成功打造以茶为主题,集精品民宿、特色餐饮、茶文化研学等功能为一体的青杠屏·茶客空间项目;依托古村古貌等特色资源,成功建成幸福岭生态民宿聚落项目;初步建成以绿色生态粮食生产基地、美丽庭院、智慧农田、田园景观等于一体的“柳江—东岳”“玉屏花溪”农文旅融合项目。柳江古镇乡贤文化街区、青神竹里院子精品民宿2个项目成功申报全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共计获得省财政补助资金1600万元。近三年,农文旅融合项目年均投入10亿元以上。三是探索乡村振兴发展路径,促使文旅资源单体价值向农文旅资源组合价值转变,以创建带动新村建设,整合推广“公司、合作社、原住民、新村民”等多方力量,构建“公司+合作社+村民”的共建共享模式,已成功将洪雅县柳江镇、七里坪镇创建为天府旅游名镇,幸福村、兰沟村和红星村创建为天府旅游名村,提升打造农文旅融合类A级旅游景区14家。
(二)强化保障,积极培养农村人才。
一是依托专家团队辅导乡村旅游类品牌创建工作。组织开展科技下乡工作,特聘科技下乡专家组成员作为常年顾问,在全域旅游规划、项目策划、产品包装、营销推广等方面提供规划建议、决策咨询。二是全市建立形成了 “眉山优才工程”人才工作体系。全市创新出台《眉山市高层次人才项目基金支持办法》,协调财政和国有投资平台设立2.5亿元高层次人才创新产业发展基金,给予单个入选项目年度2000万元、最高6000万元基金支持。三是分别实施三大人才计划。实施天府眉山高端人才项目资助计划,给予最高100万元安家补助支持和“眉山优才卡”人才礼遇;实施眉州本土菁才培育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培育农业人才在内的3250名本土人才。四是搭建求职平台。依托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农业方面专业的毕业学生提供及时全面的就业需求,向企业推荐合适人才,建议并协助涉农的文旅企业增设更多的就业岗位。五是积极开展校地合作。立足围绕重点文旅品牌,与中农大合作,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打造“竹里萤火”品牌,并与国际竹藤中心合作在眉设立博士工作站。六是持续强化队伍建设,4个集体先后被授予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全市注册文旅志愿者2000余名,培养乡村文旅能人61名;举办眉山市乡村文化振兴专题培训班,全市文化系统骨干和乡村文化振兴重点乡镇文化工作者共60人参训;东坡区松江镇文化站长田康林入选全国乡村文旅带头人支持项目名单。
(三)夯实基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推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百千万”工程。结合实际订标准,印发《眉山市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评价标准》;整合力量抓建设,成立市乡村文化振兴样板建设工作协调组,深入基层,扎实推动第一批、第二批市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建设工作开展;优中选优促提升,指导区县建设147个县级样板村镇,先后命名4个乡(镇)、26个村(社区)为第一批、第二批市级样板村镇,4个乡镇、4个村入选省级样板村镇,东坡区成功入选第三批四川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创建名单。二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夯实阵地做实服务,将53个涉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保留并全部争取到“免开”经费,共计847个村(社)文化室,每年多获得资金265万元;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户户通”运行维护任务,建设覆盖全市的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农村广电公共服务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提供收听收视代办服务;我市成功申报为全省唯一的乡镇(街道)文化站评估定级试点市,4个乡镇入选四川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名单,5地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丹棱县众筹文化院坝建设”入选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三是加快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体系,充分利用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中闲置的村级阵地和活动场所,推动有条件的基层文化设施进行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改造提升,探索建设农家书屋、演艺场所和演出舞台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成功打造青神国际竹艺城旅游服务中心、幸福里公共文化空间等公共服务文旅融合示范点。四是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结合市交通运输局金通工程项目,我市基本实现了乡村旅游重点村(镇)、重点景区通达四级及以上公路,去年重点完成了全长56公里一级公路洪雅大峨眉国际旅游西环线建设,改善了景区可进入性条件和外部交通环境;乡村旅游片区内成功创建3A级旅游厕所21座、2A级62座、1A级60座,均进行标准化管理。
(四)丰富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一是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创建乡村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打造“东坡幸福村晚列车”“丹棱村晚”“百姓舞台 人民节日”“瑞丰龙舟”等品牌活动,组织开展四川省第一、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眉山赛区活动,城乡联动全年开展活动1600余场次。二是创新建设“文艺名家乡村工作室”。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开展“文艺名家乡村工作室”建设,“余启翔·半壁山房”音乐工作室等8个工作室挂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促进乡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助力乡村文艺普及,培养乡村文化人才,并开展采风创作、交流座谈、培训讲座、志愿推广等活动20余场,创作各类作品近百件。“柴树清·新桥村”摄影名家乡村工作室创作的《农忙时节》在中国摄影报整版刊登。“陈岚·兰沟村”竹编工作室参与录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第4期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播出时长共90分钟,其中青神篇幅占比50%。三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推广丹棱众筹文化院坝建设、青神邻里百家活动等经验做法,鼓励开展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开展新时代乡村阅读季、农民读书季和“我的书屋我的梦”等阅读活动;开展广电惠民服务月活动,每村月月放映农村公益电影;每个农家书屋每年开展活动3次以上,补充更新书籍60册以上;举办文化(戏曲)惠民乡村行、“村晚”、4.23全民阅读、万人赏月诵中秋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
(五)共建共享,推进文明乡风建设。
一是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截至目前,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542人,累计创评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616个、文明家庭319个、星级文明户3.4万余户;510个村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组织,覆盖率达100%。二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全面推进。全市80个乡镇(街道)、847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全覆盖达到“五有”标准,年均开展理论宣传宣讲等文明实践活动3万余场次。三是家规家训弘扬广泛开展。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开展“三苏家风进万家”巡展进农村8场;评选眉山市“好家规、好家训、好家风”优秀作品41件;推动村(社区)广泛开展家规家训评选展示。四是村史村志编撰有序推动。制发《眉山市“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出版乡镇、村志5部,完成村镇志初稿10部,建成村史馆40个,打造省级示范项目3个、市级示范项目14个。五是移风易俗持续深化。农村婚俗改革、丧葬改革、移风易俗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有效推进,殡葬工作“五突出五到位”做法被民政部评选为全国优秀案例,婚俗改革经验在全省婚俗改革暨婚姻登记工作推进会上交流发言。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高水平人才支持。
乡村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等特性的地域系统,要进一步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升路径,需要积极鼓励引导高水平产业人才下乡创新创业,引入先进思想、经营理念等,通过新老村民和谐共建,实现乡村建设理念水平不断提高。
(二)加强用地金融支持。
一方面对产业用地予以支持,划分专项优惠用地,探索实施点状供地的用地方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创新金融支持手段,搭建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融资担保体系,帮助解决企业、项目资金周转、融资抵押难题。
(三)创新市场管理手段。
针对乡村民宿等重点业态,积极引导可持续发展,规范民宿开办流程,可以通过联合审核、多证合一、以备案代替发证等方式,放宽准入条件、简化办理流程。
(四)完善行政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正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乡村文化发展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涉及面广、系统性强,需要统筹各部门职能职责,探索建立综合管理机制,合理规划利用各资源要素,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
(五)推动总分馆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市级文化馆、图书馆龙头作用,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总馆作用,开展乡镇“点单”、总馆配送模式,推动县级文化资源下沉到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分馆。制定资金奖补政策,对提升明显的优秀中心镇综合文化站给予一定的资金奖补。
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2023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