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委员:
您提出的《建议眉山街道与小区名称等以三苏文化命名》(第170号提案)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地名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地名中有文化、有历史,要注重文化传承,与中国历史文化相协调。
2021年7月底,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此次集中清理四川省223个不规范地名,其中眉山市11个。9月底,市民政局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稳妥有序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工作。12月,县(区)民政部门组织文史、地名专家,根据人文地理、文化传承、特点特色,针对每个“洋”地名编制3个拟选名称,再由小区居民提出一批备选名,按照尊重民意原则,最后由全体居民投票按得票数确定小区新名称,2022年1月,我市全部完成11处“洋”地名的更名结果公示、新名报批工作。
二、发扬传承三苏文化
一是以三苏诗词为脉,命名重要地名。眉山是“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乡,一直以来,我市把发扬传承东坡文化,保护传统地名作为地名管理的指导思想,对新修建的街道、公园、广场、学校、桥梁等,选取部分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建筑物,以三苏相关诗词、名号、居住地、任职地等命名了一大批相关地名。城市道路类:东坡大道,源于苏轼的号“东坡居士”;栖云路,源于少年苏轼游学眉州连鳌山“栖云寺”;飞鸿路,源于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句“应似飞鸿踏雪泥”;学堂街,是为纪念苏轼蒙“乌台诗案”冤案后,贬为湖北黄州团练副使,躬耕东坡,修筑学堂而取;飞仙街,取自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名句“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长庚街,源于苏轼《夜泛西湖五绝》中“东方芒角生长庚”一句;文忠街,源自苏轼谥号“文忠公”;文定街,源自苏辙谥号“文定公”;学士街,取自“苏学士”和“苏门四学士”之意。公园类:东坡城市湿地公园、苏母公园、苏洵公园、苏轼公园、苏辙公园等。广场类:东坡湖广场、三苏雕像广场等。学校类:东坡小学、东坡中学、苏洵小学、苏洵中学、苏辙小学、苏辙中学、苏祠中学等。桥梁类:老泉桥,源自苏轼的父亲苏洵,自号“老泉”。颍滨桥,苏轼幼弟苏辙,晚年号“颍滨遗老”。醉月桥,根据苏轼于中秋节饮酒醉后所写千古名篇《明月几时有》中的望月感怀意境命名。
二是以眉山地名为线,宣传东坡文化。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后,为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组织拍摄我市地名文化纪录片《遇见眉山》。以地名为经线,以“历史、自然、人文”为纬线,选取我市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地名,分别从历史地名、自然关联地名、人文标识的地名等方面,对我市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美景美食等进行展现和透视,多角度、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元素勾勒出文化眉山、美丽眉山、活力眉山的生动画卷。该纪录片多次在微眉山、眉山人论坛、市民政局公众号上展播。今年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我市考察,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指示精神,6月20日,联系四川广播电视台在《四川观察》APP上登载“坤维上腴,岷峨奥区《地名天府》走进眉山市东坡区”专题文章介绍眉山市东坡区;通过省民政厅邀请四川广播电视台,拍摄《地名天府——东坡区的由来》,通过镜头,以摆龙门阵的形式,介绍三苏祠、远景楼、东坡泡菜、东坡肘子等美景、美食,传承眉山优秀地名文化,于7月13日在四川广播电视台文化旅游频道《龙门阵摆四川》栏目播出。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2022年5月1日,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其中第四章地名文化保护条目中,明确把地名文化传承保护纳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职责中。我局将根据条例要求,贯彻“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原则,继续做好眉山市优秀传统地名文化保护,发扬传承三苏文化,与规划、住建、教育、交通等部门一同,对新修建的街道、小区、公园、广场、学校、桥梁及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命名时,适度增加三苏文化元素,体现眉山特色。
最后,感谢您对眉山地名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眉山市民政局
2022年7月19日
(联系人:陈果;联系电话:38168005,1808036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