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突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最后一公里的建议》(第81号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关心。提案中您对我市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中土地利用低效、推进难度大和部分干部群众意识不到位等方面提出了真知灼见,并对农村用地空间治理、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和生态环境整治等方面提出了前瞻性建议,您的建议对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贯彻运用,做好“土地整治+”助力乡村振兴。
一、关于开展农村用地空间治理的建议
从整个眉山全域地形地貌来看,除岷江和青衣江两岸以平原和河流冲积平坝为主适合成片和规模种植外,其余区域丘陵、山地面积占比高达80%,且地形切割破碎,耕地布局零星散落,利用率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我市正在通过科学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和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来改善。一是2021年以来,我市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的主抓手,坚持“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生态有改善,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增加”的原则,全面优化乡村片区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及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发展布局。截至目前,我市第一批次13个乡镇级片区规划成果已完成市县专班审查,占我市乡镇级片区数量的62%。第二批次8个乡镇级片区国土空间规划已启动,正在紧锣密鼓推进当中。二是我市积极申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2021年经部、省综合考评,确定眉山天府新区贵平镇确定为国家级试点镇(全国共20个),仁寿县藕塘镇、丹棱县齐乐镇为省级试点镇(全省共21个)。通过试点项目区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目前三个试点镇正在进行镇、村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预计2023年全面启动项目实施。
二、关于开展农用地整治的建议
农用地整治主要涉及农业农村部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自然资源部门的土地整治项目。一是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聚焦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重点在岷江流域、黑龙滩保灌区、青衣江流域集中连片建设20个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14.13万亩。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积极推进小并大、短并长、坡变缓、弯变直等田型调整和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破解农田“碎片化”难题。为保证农田改造不降低耕地地力,在施工过程中采用表土剥离、挖高填低、熟土回填、增施有机底肥等措施,将薄田洼地变成熟地肥田,土地平整区施用有机肥不低于300公斤/亩。二是土地整治项目按照规划引领、科学布局,力争让每个项目区田成块、路成网、渠成形,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形成设施完善、高产稳产、生态良好,与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相适应高质量粮田。自1999年实施至今,全市共立项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77个,累计投入资金约24.7亿元,实现新增耕地约22万亩,2022年度在建项目有10个,正在有序实施中。
三、关于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建议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目前主要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为主,我市自2008年开始,共包装增减挂钩项目102个,拆旧规模达到5万亩,目前,已完成验收60个,产生节余指标约1.8万亩;在建项目14个,预计产生结余指标4000亩。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各项用地。随着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中的一些居民点的拆除,土地越来越集中成片,达到优化土地结构和提高土地利用的效果;农民集中安置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居民点“多、散、乱”的格局;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农民生活、生产便利;形成了生态环保、管理有序的新型农村聚集点。
四、关于开展生态环境整治的建议
生态环境整治主要涉及生态环境部门的农村污染治理和自然资源部门的生态修复工作。一是我市正在编制《眉山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要求,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国土整治与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目标任务和重大工程布局,形成点、线面、网相结合的工程布局,推进国土空间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作为“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涉及范围的洪雅县和丹棱县,充分考虑横断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结合各自的生态环境本底,编制“十四五”生态修复规划,为下一步生态修复工作做好统筹。二是以实施“千村示范工程”为重点,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及环境问题整治,以县级及以上水源地为重点,针对湖库型及河流型水源地,结合河道综合整治、美丽河湖建设,推进生态缓冲带建设和水源涵养林建设,通过整治全市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着力打造山水与乡村融为一体、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