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德军、黄德波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眉山乡村振兴的建议》(第74号提案)收悉,感谢您长期以来对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牢守前期胜果,稳固农业产业布局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眉山市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现意见》,构建过渡期“1+N”政策体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政策总体稳定,坚持新政策不出、老政策不退,确保攻坚期执行的政策不减力、更精准,重点群体得到坚实的托底保障,实现了不发生一人一户返贫致贫。同时,还严格落实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新要求,探索建立了“网格化”核查制度。下一步,我们将针对现有的2824户6850名防返贫监测对象,继续规范和加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与管理,建立市级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发现帮扶退出机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精准识别监测对象,分层分类落实帮扶举措,定期监测其收支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实现应排尽排、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同时,发展进一步壮大晚熟柑橘、生猪养殖等富民兴村产业,加大脱贫劳动力就业扶持力度,支持脱贫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和实现就业增收。
二、关于加大惠农投入,农业轻装发展
近年来,全市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15亿元支持“三农”发展,市本级财政每年对泡菜产业、晚熟柑橘、竹产业分别专项奖补2000万元、1000万元、2000万元,支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设立乡村振兴先进示范和现代农业奖补资金3000万元用于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募集乡村振兴专项债券资金15.73亿元,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种养循环、冷链物流及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2021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乡村振兴投入23.33亿元,同比增加3.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10.95%。同时,通过调整利率、延长融资周期等方式发放支农再贷款5.8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821.94亿元,通过农村产权资源抵押融资累计支持农业经营主体900余户、贷款金额近13亿元。下一步,我们将搭建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平台,全面落实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乡村振兴投入占比、土地出让收入用于乡村振兴的目标比例等要求,支持“三农”领域减税降费3亿元。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金融创新示范区试点建设,健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农业企业探索开展应收账款质押、种植养殖收益权质押等反担保形式的涉农业务,稳步推进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柑橘特色保险和花椒特色保险增量扩面。
三、关于智慧农业带头,扩大产业效能
近年来,全市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重大农业项目两大“引擎”,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全国领先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3个、全省领先的特色优势产业6个,耕地亩均农业综合产值由2000年的2156元提升到2020年的1051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施“全球招商”,相继引进通内斯高端肉制品加工、华西德康100万头生猪养殖、正大300万只蛋鸡种养循环产业园、海霸王速冻食品等农业企业,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转变。下一步,我们将培育种业龙头,建设种业园区,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装备等信息技术,持续推进“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和“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创建,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体系;筹备成立市农科院、市柑橘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开展晚熟柑橘产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启动实施“四川科技兴村在线”平台建设,推广数字农业技术。
四、关于完善保障体系,防止因灾因病返贫
全市紧盯重点人群和重点区域,聚焦脱贫人口、低保对象、重大疾病患者、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重点群体,坚持常态化入户走访,掌握其收支、务工、“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变化情况。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教体、民政、人社、医保等部门,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加强信息共享,分析研判风险,精准新增监测对象,落实帮扶举措,及时为困难户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截至2022年3月底,精准识别防返贫监测对象23户73人。同时,市农业农村局会同医保部门,每周调度研判,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推动脱贫人口、防返贫监测对象等重点人员购买医疗保险。对部分异地购买医保重点人员,逐户核实核准医保购买情况;对个别抵触代缴政策的重点人员,反复宣传动员,采取先缴后补、集体经济分红补贴、帮扶干部资助等方式购买医保。截至3月底,全市14.3万脱贫人口和0.7万监测对象全部购买医疗保险,实现了“应保尽保”。下一步,我们将推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持续为全市城乡居民免费提供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预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救助范围,全面完善困难群众保障体系,防止因灾因病返贫。
五、关于培养输送人才,提供发展硬支撑
全市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深入实施“眉州田园名星”培育计划,新培育眉州田园名星50人、高素质农民922人、新型职业农民323名。通过政策引、项目引、乡情引方式,定向回引1200余名优秀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发展;采取“一对一”跟踪培养、顶岗锻炼等方式,从优秀务工经商人员和返乡致富带头人中发展党员900余名、培养村级后备力量500余名。下一步,我们将在彭山区继续探索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在彭山区、青神县和丹棱县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800人以上,培育眉州“田园名星”50人,实施农民工服务保障专项行动,建立农民工信息管理台账和实名制数据库,完成劳务品牌培训1500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