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宿丽霞、孙德林、黄鸿辉、邵建军委员:
你们好,感谢你们对全市教育事业和乡村教师队伍的关心。你们在市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教师培训的建议》《进一步加强乡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时代在快速发展,乡村教师的待遇要大步跟上》(第98号并案)收悉,根据你们的建议内容,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城乡教师队伍及教育均衡问题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加强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的统筹管理,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
一是强化编制管理。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全面三孩政策、新课程改革、教育扶贫等情况,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优化布局盘活编制资源,推进生源严重萎缩的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撤并整合,解决结构性缺编的矛盾,提高编制使用效益。创新机制灵活管理师资,鼓励有条件的乡镇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走教、跨校兼课,提高农村教师编制使用率,盘活农村教师编制。
二是多举措补充教师。实施银龄讲学计划、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采取公开考试招聘、考核招聘、编外聘用等方式,为乡村学校补充一专多能教师。2021年考核招聘部属公费师范毕业生10名、省属公费师范毕业生72名,成功申报省属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需求计划66个。新进教师原则上都安排到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全年补充乡村教师152名,保障了乡村中小学的师资力量,鼓励地方通过跨校兼课、教师走教等方式实现区域内教师资源共享。2021年公开引进艺体类教师120余人,鼓励教师跨学科、跨学段转岗,为转岗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增强艺体类教师补充力度。
三是推进“校联体”建设,开展交流轮岗。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探索“岗编分离”改革,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义务教育“学区制”改革和校联体建设。市教体局与市人才办联合印发《眉山市“校联体”建设工作方案》,按照“区域合作、品牌示范、均衡发展、学段延伸”的建设思路,通过“理念共融、教学共研、学生共育、资源共享、师资共建、文化共塑”等方式,已组建“区域合作”“强强联合”“结对帮带”“学段融通”4类146个校联体。校联体实施以来,通过遴选优质骨干教师到结对薄弱学校开展常态支教,组织受扶学校教师到优质学校跟岗等方式,每年有500名以上的教师在校连体间柔性流动。
2016年市教体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办法》。2020—2021学年,交流轮岗教师794名,其中中级以上职称512人,29岁—39岁教师511人,各级各类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参加轮岗交流232人,达到应交流总数的29%,城区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教师158人。东坡区、仁寿县试点开展音体美等艺体学科教师走教,青神县通过教育均衡发展“1+X”模式,开展“跨校竞聘”,丹棱县制定《丹棱县深化教师“县管校聘”工作实施意见》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洪雅县探索推进“学区制”改革,学区中心校统筹配置成员学校教育资源,统一调配教师,有力推动了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四是完善教师职称评聘。坚持向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乡镇中小学倾斜,中小学教师职称申报评审标准条件对农村学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要求可适当放宽,将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1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教师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务的必备条件。在农村学校任教累计满30年且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符合具体标准条件的,可直接推荐申报评审高一级教师职称。在农村中小学同一等级教师岗位聘用满10年、在农村中小学连续工作20年、在农村中小学累计工作30年的教师竞聘同一职务层级内部上一等级教师岗位时,可不受教师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为“双肩挑”的,在核准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内,占管理岗位数,不占专业技术岗位数。2021年全市共完成各级各类职称评审推荐1948人,其中评审通过中级以上职称的农村教师961人,占评审通过中级以上职称60%。在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推荐中,坚持向班主任、教学一线和业绩突出、农村教师倾斜,2021年推荐中小学正高级教师11名,其中农村教师2名。
五是切实减轻教师负担。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的通知》和市教体局《贯彻落实〈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责任分工的通知》,分别从三个纬度对各区县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机关各牵头科室提出工作要求、明确责任分工、落实集中整治措施和整改时限。深入基层调研,印发《关于规范进校园活动的通知》,对各类进校园活动、APP实行清单化、规范化管理,严格审核,各地各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内部协调联动,形成减负合力,统筹推进教师减负工作落地落实。
二、关于加强乡村教师培训的问题
一是提升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构建市、县(区)、校三级联动的乡村教师校长培训体系。每年会按照省级要求遴选乡村教师参加“国培”及“省培”分类分层实施乡村教师及骨干教师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开展乡村教师专项培训。五年内对全体乡村教师实施每人360学时的专业培训,培训项目有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专项培训、课堂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校本研修与网络研修培训。
二是做好乡村教师团队建设。完成六个区县的“县级乡村教师培训团队”建设和提高培训,推动乡村教师区域研修与校本研修常态化。实施乡村骨干教师培训工程,组建乡村教师导师团队和学习共同体,与乡村教师结成师徒对子,采取送教下乡、网络研讨等多种方式,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分批次开展送教送培,线上线下辐射教师1万余人次。
三是实施名优教师培养培训。采取线上线下方式继续开展“眉州名师”大讲坛及名优教师送培送教工作,发挥名优教师辐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关于乡村教师待遇的问题
一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待遇。按时足额兑付教师的各项工资、奖励。将教师应享受的各项津补贴、养老医疗等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均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全部落实到位。及时足额发放乡镇工作补贴、农村学校教师补贴,鼓励各地通过增加绩效工资总量等方式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保障农村教师应享尽享。
二是统筹发放教师奖励性补贴。2017年2月,市政府专题研究并印发《研究依法落实教师待遇确保稳定工作会议纪要》,明确各县(区)在实施公务员目标绩效考核奖时,统筹考虑实施教师绩效考核奖励,并建立逐年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市教体局出台实施教师绩效考核奖励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县(区)在每年“教师节”前发放上一学年度教师绩效考核奖励。各县(区)结合实际建立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在发放公务员奖励性补贴及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时,统筹考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保障问题,逐年提高义务教育教师绩效考核奖励。各区县从2015年发放教师奖励性补贴5000元,逐年增长,2021年人均发放20000元至25000。2021年6区县教师年均工资收入113577至125294元,其中乡村教师年均工资收入111288至129409元。
三是动态调整教师绩效工资总量。调整公务员津贴标准时,及时调整教师绩效工资总量。2016年,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的意见》(眉府发〔2016〕30号),明确校长绩效考核奖励经费由各级财政预算单列,不在教师奖励性绩效工资中进行统筹。2019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眉委发〔2019〕4号),要求各地应设立财政专项经费,增加教师绩效工资总量,将学校校长奖励性绩效、班主任津贴、特殊教育和高中教师提高性绩效等单列预算;同时提高特级教师待遇,对高质量履职的特级教师,按照每人每月35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并在绩效工资核定时单列。规范课后服务经费管理,根据课后服务开展情况,核定课后服务教师补助,在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管理,不作为绩效总量基数。
四是努力增强教师职业荣誉。在评先选优上对农村教师倾斜。在特级教师推荐评选条件中,要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原则上应有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1年以上支教工作经历,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有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经历一年以上的同等条件优先,在农村学校任教10年以上的同等条件优先。农村学校教师推荐名额所占比例不低于眉山市推荐名额的15%,2021年省特级教师评选中,我市13名教师荣获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其中农村教师1名。每年以市政府名义表扬优秀教师、优秀校长,其中优秀乡村教师10名。加强对优秀乡村教师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确立“乡村教师光荣”的正确导向,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均衡配置师资和优秀教师补充力度,畅通职称评聘、晋升发展、成长成才,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老大难”问题,不断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实战能力、业务水平和整体形象。鼓励各区县结合实际通过提高发放农村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标准等形式提高教师待遇,形成“学校越偏远、条件越艰苦、从教时间越长、教师待遇越高”的格局,不断提升广大乡村教师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附件:市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反馈意见表
眉山市教育和体育局
2022年5月9日
(联系人:李秘;联系电话:1899030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