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英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第121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1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各类人员5869人(在编在岗3171人,编内聘用677人,编外聘用202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人员1584人,执业护士1703人,其他类医技人员1469人,非医技人员1113人。基层医疗机构平均占地4285平方米,业务用房平均3110平方米。万元以上设备1757台件,平均12台件,其中仍有14家机构万元以上设备0台件。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用房面积小、布局不合理,无法规范设置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多为分批次建设,建筑面积不足和结构不合理,制约预检分诊及发热门诊的规范设置。全市仍有1家医疗机构房屋建筑面积未达到最低300㎡(仁寿县凤陵乡卫生院280㎡)要求,1100㎡以下有17家,流程再造困难巨大。
(二)设施设备不优、不齐、陈旧,老化。全市137家基层医疗机构中,能正常使用的转运型救护车不足50台;之前利用财政资金为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了呼吸机、麻醉机、黑白B超、半自动生化分析仪、三分类血球技术仪等设施设备,其中,麻醉机、呼吸机等在基层医疗机构使用率极少,基本闲置;其余一些配备已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现行需要,或已陈旧不堪,急需更新换代。
(三)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截止2020年底,全市乡镇卫生院平均空编率为20%。分析其原因:一是招聘门槛高。我市、县级及以下卫生事业单位考核招聘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招人门槛较高。二是绩效待遇低。由于乡镇(中心)卫生机构经费保障不足,业务发展不充分,医疗收入低,乡镇卫生院薪酬及绩效待遇,平均低于同县域内二级综合医院50%左右。三是晋升空间小。在专业技术岗位设置上,县(区)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比例为1∶3∶6,乡镇为0.5∶3∶6.5,职称晋升上升通道狭窄。
三、主要工作情况
(一)抓示范引领。
加快推进青神县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建立整合型服务体系,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小、散、弱”问题。目前,青神县已构建了由县人民医院牵头,县域内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为成员的医院集团。通过充分赋权,落实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两个打包”,深化人事薪酬改革等措施,实行“岗编适当分离、人员柔性流动”,建立人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优先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人需要,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比例,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待遇。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着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二)抓人才建设。
创新编制柔性管理,探索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编制统筹核定、使用,由各地卫健部门统一组织制定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岗位设置方案,在核准的岗位总量限额内集中调控、集中管理,解决个别机构编制不够、同时个别机构空编的矛盾,发挥编制最大效应。创新人才柔性引进,推进“县招乡用”模式,以县级二、三级医疗机构为主体,柔性引进一批本科学历以上或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才,新录入人员原则上下派乡镇卫生院工作至少1年。创新人员柔性流动,推进“岗编适度分离”模式,鼓励支持上级医院医务人员下沉到基层服务,下级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带动基层机构人员素质提升。今年,在仁寿县、青神县开展试点,逐步推广。
(三)抓“后半篇”文章。持续深化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成果,做实“后半篇”文章。按照“做大做强一批、巩固提升一批、调整转型一批”的思路,全面完成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有序推进乡村医疗卫生资源归并整合。依托人口相对集中、带动辐射能力强的建制中心镇、重点镇、特色镇,按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规划建设一批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其他建制乡镇卫生院继续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巩固提升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撤并乡镇卫生院逐步调整和转变服务职能,探索医养结合的路子,实现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合理、资产利用高效,服务能力全面提升。
眉山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6月2日
(联系人:蒲盛平;联系电话:1399032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