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单位):
《眉山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0年12月30日
眉山市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行动方案
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重大机遇,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副中心的决定》精神,现就聚力建设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以下简称“集聚地”)提出具体行动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全力推进创新驱动,聚焦现代产业规划,建设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培育创新主体、搭建创新平台、引育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支撑我市成都都市圈副中心建设。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底,力争国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20个以上,国省级科技创业服务载体20个以上,获得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15项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长10%以上,当年技术合同交易总额达到2亿元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年增长15%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以上。眉山高新区创建为国家高新区,仁寿经济开发区、青神经济开发区力争创建为省级高新区。眉山天府新区、眉山高新区、仁寿经济开发区形成西部具备相当影响力的科创“金三角”,建成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眉山成为全域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
三、发展布局
围绕眉山城市功能定位,打造“1234N”产业发展格局,推进产业集聚布局与协调发展。
一核引领:按照“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定位,集中力量打造集高端研发与核心制造、新经济产业孵化与创新应用、现代服务业为一体的西部科学城核心产业功能区,逐步形成开放创新体系,打造成德眉资协同发展创新高地。
两轮驱动:支持国家高新区创建和省级科技服务业聚集区建设。加快引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服务业企业和高端平台,推进产业创新与集聚发展。
三园支撑:推进眉山天府新区、眉山高新区、仁寿经济开发区在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方面互补产业链、共建创新链、共享资金链,努力构建眉山科创“金三角”。
四大协同: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都都市圈,推进天府大道科创走廊、龙泉山东侧先进制造产业带、成绵眉新型显示产业带、成眉乐光伏产业带建设,打造应用创新示范带,努力实现上下游产业配套,成链条集群式发展态势。
多园联动:把握全市“中强、北上、东进、西优、南联”区域功能分工,有序引导全市产业园区围绕产业定位和新经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加快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改造和智能化,加快园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
四、重点工作
(一)突出科技创新规划引领,明确集聚地发展方向。
1.高水平编制科技创新规划。积极对接国家、省相关规划和西部科学城“一城多园”建设四川方案,将科技创新规划精准融入全市“十四五规划”。科学编制全市科创产业中长期规划、天府新区科创走廊规划,进一步完善眉山高新区战略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将眉山天府新区、岷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纳入眉山高新区辐射范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市科技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数字经济发展局、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排在分号前为牵头单位)
2.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围绕重点领域和战略性产业,规划重点战略产业集群和重点战略创新集群,打造高端创新产业链。把眉山天府新区打造为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攻坚地,建成科技成果转化核心示范基地;把眉山高新区打造为绿色化工、生物医药、发酵食品科技成果转化攻坚地,建成“千亿民经发展区、成果转化攻坚地”;把全市其他工业园区打造为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地;把全市全域打造为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地,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市科技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
3.做强数字引擎赋能未来产业。协同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成德绵眉泸雅”大数据集聚区,打造成眉双活中心和大数据产业应用示范基地。超前布局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聚焦人工智能、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领域布局未来产业。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打造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积极培育数字化治理、在线教育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标志性的应用场景。(市数字经济发展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眉山高新区)
(二)加快科技创新项目实施,推进集聚地创新发展。
1.引进一批科创项目。聚焦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协作带和交界地带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和资金链,加快引进一批创新水平高、投入强度大、产业带动和互补能力强的项目。(市经济合作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政府,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
2.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川港合作示范园(一期)、阿格瑞OLED项目、联想创新科技园、启迪天府新区科技城、加州智慧城,着力增强孵化功能和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向双创载体聚集区发展。加快推进万华二期、博雅新材料二期、通威太阳能二期项目及其研发能力建设,确保早日形成生产力和创新能力。(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各县〔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数字经济发展局)
3.攻关一批科技项目。强化政府主导,针对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和行业共性技术问题,全球招引,分年度攻关,聚集一批顶级专家,建立一批高端研发和技术转移机构,打通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通道,形成极具竞争力的全产业创新链。共建“科创通”成都创新创业云孵化平台,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提供创新创业全方位、全流程专业化服务。(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三)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培育,做实集聚地内生动力。
1.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计划。鼓励各园区设立“园中园”引进和创立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科技成果在科技企业孵化器内转移转化,孵化和培育科技型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鼓励大中型企业以新项目研发和成果转化为目标设立和孵化科技中小企业。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业辅导、投融资、知识产权运营和空间载体等方面的支持,支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承担和实施市本级科技项目。(市科技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眉山高新区)
2.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建立150—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大名单,动态调整,每年组织1—2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税收优惠政策培训。引导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及研发机构建设,加强商标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研发实力和水平。在推荐省级项目、资金和安排市级项目、资金等方面向高新技术企业倾斜。实施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提质计划,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市科技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市税务局)
3.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计划。在眉山高新区建立瞪羚企业(岛、谷),逐步完善提供发展空间、配套设备、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政策、投融资、人力资源、专业化研发、市场网络等服务,吸引外地瞪羚企业落户发展,打造瞪羚企业总部经济。建立约10家企业的“瞪羚企业储备库”,针对不同企业不同赛道特征,提供个性化服务。支持瞪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壮大主业,力争成为独角兽企业,力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市科技局、眉山高新区;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四)打造科技创新载体,推动集聚地提档升级。
1.全力创建国家高新区。坚持对标创建、以升促建,全力推进眉山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体系,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激活自主创新动能,把眉山高新区建设成集科研孵化、产业发展、生态绿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到2025年,力争实现营业总收入1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500亿元。(市科技局、眉山高新区;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
2.创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高度重视发展信息消费,组建领导小组推动示范城市建设。出台支持政策进一步优化信息消费环境和增强信息产业实力,打造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特色鲜明、互动性强、整体水平居全省先进地位的信息消费体验中心,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在生活类信息消费、公共服务类信息消费、行业类信息消费、新型信息产品消费等四大重点领域争创特色亮点和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21年底创建为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数字经济发展局)
3.打造科技创新创业平台。深化政企互动,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展,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产学研基地。鼓励相关创新机构在眉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直接投资、技术合作、科技成果落地、建立产业创新联盟等创新活动。鼓励市外大学、科技城、国省孵化器来眉创建、共建、运营各级各类双创载体。开展现有平台的升级行动,成功升级一批国家、省级平台。(市科技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
(五)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构建集聚地良好生态。
1.深入推进创新改革。探索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6+4”激励创新政策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政策在聚集地互联互通。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围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基础创新能力提升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打通产学研协同创新通道,形成政策措施合力。鼓励眉山天府新区、眉山高新区、仁寿经济开发区积极开展个性化政策探索,在创新创业、科技金融、人才引进等方面先行先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高新技术企业全生命周期中“一次性”需求事项和“经常性”需求事项,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工作局)
2.强化政策支撑。制定全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政策,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业活力,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规划建设金融业中央商务区,推进成眉金融同城共享共建金融平台,支持商业银行在聚集地设立科技支行。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多元化的科技金融服务,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搭建“眉山金服”线上平台。探索由国有企业建立科创投融资体系,支持科技企业高速成长。(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金融工作局)
3.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免、抵、退和高新技术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挖服务深度,拓服务广度,提服务温度,实现优惠政策应享尽享。(市税务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政府,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协同合作,按照职责和任务分工,落实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推动重点任务落地落实。市科技局要会同相关部门(单位),加强对聚集地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和创新资源配置的指导。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政府、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要切实承担聚集地建设的主体责任,建立重大事项定期研究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市科技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政府,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
(二)强化要素保障,破解制约瓶颈。
1.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加快集聚地道路、管网、水电供应、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布局教育、文化、医疗、商业等生活配套设施。鼓励各类社会主体投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高端创新资源集聚,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提供载体支撑。(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政府、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数字经济发展局)
2.强化土地资源配置。对集聚地建设用地予以倾斜,建立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考虑聚集地用地需求,优先安排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用地。(市自然资源局;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各县〔区〕政府、眉山高新区、甘眉工业园区)
3.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深入实施“眉山优才工程”,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政策、项目和服务支持力度。鼓励集聚地面向全球招才引智,支持集聚地骨干企业等与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开展战略合作,联合培养高端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市人才办;市教育体育局、市科技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建立监测机制,做实评价体系。开展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指标监测体系,每年定期发布上年度市本级及各地研发投入、财政科技投入数据。进一步健全科技创新考核体系,将眉山天府新区、岷东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指标纳入眉山高新区统筹核算。(市科技局;市委目标绩效办、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