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大民生信息 >> 生态环境 >> 环评公示 >> 正文

眉山市生态环境局 关于2022年3月24日拟对辐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作出审批意见的公示
2022-03-24 15:44  市生态环境局 [字号: ] 打印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查,我局拟对1个辐射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作出审批意见。为保证此次审查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拟作出审批意见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2324日-2022330日(5个工作日)。

联系地址:眉山市投资促进大厦眉山市生态环境局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科

联系电话:028-38113005  

邮政编码:620010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拟批准的建设项目

序号

项目

名称

建设

地点

建设

单位

环境影响

评价单位

项目概况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1

四川彭山经开区工业园及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彭山经开区220kV输电线路工程)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公义镇及谢家街道、四川省眉山市天府新区青龙街道、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金华镇云峰村

眉山市彭山工投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四川德创力盛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①线路工程

    起于新津500kV变电站220kV出线侧构架,止于220kV杉杉变电站220kV出线侧构架,线路长度约2×26.9km,线路位于眉山市彭山区、天府新区眉山管委会、成都市新津区境内,采用架空和电缆混合走线,其中采用同塔双回垂直逆相序架设2×22.4km、电缆敷设路径长约2×4.5km。

    电缆段:分为四段,其中(A+A1)B段为500kV新津变电站出线段及出线支线段电缆,电缆线路沿拟建电缆隧道敷设1.9km,拟建电缆隧道内径为2.1m(宽)×2.5m(高),埋深约2m,电缆采用水平排列方式布置在托臂支架上、电缆中心间距350mm;CD段为恒大地块穿越500kV雅山线(雅安侧)段电缆,沿新建电缆沟敷设0.4km,电缆浅沟内径为2.1m×2.5m,埋深约2m;EF段为接南河西侧三舱隧道电缆段,电缆线路沿拟建电缆隧道敷设0.3km,拟建电缆隧道内径为2.1m(宽)×2.5m(高),埋深约2m;FG段为南河西侧电缆段,电缆线路沿拟建电缆隧道敷设1.9km,拟建电缆隧道规模为内净空宽2+3.2+2米,净高2.7米的三舱规格,电缆采用水平排列方式布置在托臂支架上、电缆中心间距350mm。全线电缆线路型号均采用YJLW03 127/220 1×2500mm²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设计输送电流1512A。

  架空段:除电缆段外其余线路采用架空走线,架空线路总长约2×22.4km,分为BC段、DE段、GH段三段,全线导线均采用2×JL3/G1A-630/45型钢芯铝绞线,双分裂,分裂间距600mm,设计输送电流1512A,共新建双回路铁塔77基,采用同塔双回垂直逆相序排列方式架设。导线架设高度不低于10m。

光纤通信工程

光纤通信工程沿新建线路架设2根48芯光缆,长度约2×26.9km,其中电缆段采用阻燃非金属普通光缆,架空段采用OPGW-120光缆。

项目总投资10034万元,环保投资54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0.54%。

①电磁环境:本工程在设计时已经采取的电磁环境防护措施有:线路路径选择时已尽可能避开敏感点;在与其它电力线、通信线、公路等交叉跨(钻)越时,其净空距离满足《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GB50545-2010)要求;导线采用良导体的钢芯铝绞线,减小静电感应、对地电压和杂音;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积和相导线结构,降低线路的电晕;同塔双回架设的输电线路导线逆相序排列,利于降低输电线路下工频电场和工频磁感应强度;架空线路导线设计对地高度不低于10.0m。

②噪声:施工阶段,量采用低噪声机械,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加强施工期噪声监测,发现噪声污染,及时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架空线路在设计施工阶段,通过选用加工工艺水平高、表面光滑的导线等措施减少电晕放电,以降低可听噪声,投入运行后,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能控制在标准限值内。

③水环境: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废水经简易沉淀处理后可全部回用,不外排。施工人员生活污水产生于施工人员住所,依托既有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

④大气环境:施工扬尘,采取对进出施工区的车辆实行除泥,对道路进行洒水、清扫,作业处覆以防尘网;对弃土运输车辆实行封闭,防止土方撒落;严格控制开挖面积,对裸露地面进行绿化或用防尘网覆盖,非雨天时适时洒水;文明施工、避免抛洒等措施

⑤固废:本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输变电工程产生的弃土余方,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等。施工人员沿线路分散分布,就近租用当地现有民房,产生的生活垃圾经垃圾桶收集后清运至附近垃圾中转站处置;根据水保方案表及土石方平衡分析,本项目内可做到挖填平衡,无弃土产生,不会对环境产生新的影响。

⑥生态环境:规划输电线路通道路径选择设计时尽量避开林区,减少土石方的开挖及回填工作量,结合铁塔全方位高低腿使用,减少植被破坏的面积;选用先进的施工手段,按设计要求施工,减少植被破坏面积以及树木的砍伐;材料运输利用附近既有公路,就近采用人抬等方式进行,避免新建临时道路对林木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草地处施工时应先对铁塔区进行草皮剥离,搬运至塔基施工临时占地区堆存养护,施工结束后进行草皮回铺;植被人工恢复应依照原生性原则,选用当地物种,禁止引入外来物种,防止生物入侵;尽量采用人工进行塔基基础的掏挖,尽量不放炮,减少车辆的鸣笛,以免使野生动物受到较大的干扰;不污染水体,少挖方填方,弃渣不得随意倾倒天然水体;不得随意新增永久及临时占地,尽量减少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对因施工期间破坏的各种植被和生境类型,尽量通过实施生态恢复措施使其逐步得到恢复,使野生动物失去的栖息地得以部分恢复;加强施工人员对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教育,禁止猎杀兽类、鸟类,禁止捕蛇捉蛙。尽量减少土石方开挖量,降低水土流失影响。

本项目投运后,除塔基占地为永久性占地外,其它占地均为临时性占地。施工期结束后,将对塔基周围土地及牵张场等施工临时占地及时进行迹地恢复,减轻水土流失量,做好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迹地恢复时,选择施工前期剥离保存的表层熟土进行土壤层的恢复;同时做好植被恢复种类的选择和培育,迹地恢复的植被应保持与周边原生植被和景观的一致性;并加强后期人员维护,如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输电线路塔基占地为永久性占地,其他占地为临时性占地,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及时恢复其原有功能,不影响其原有的土地用途。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