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 主办: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1:028-12345(眉山区域拨打)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2: 028-38119999(非眉山区域拨打)
网站标识码:5114000002 蜀ICP备:1202591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001
本页面执行时间为0.02秒 ,推荐使用1366*768分辨率以上显示器及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进行浏览
不松劲 不懈怠 不停步 聚力推进脱贫攻坚——写在全国第五个扶贫日 |
2018-10-18 11:27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
贫困户免费体检 易地扶贫搬迁,让贫困户过上好日子、住上好房子 仁寿县高家镇土门村贫困户魏兴书旧房 贫困户魏兴书喜迁新居 扶贫干部深入一线“把脉”精准脱贫 仁寿县钟祥镇龙桥社区青花椒产业基地,每天有50余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其中包括2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月每人可增收1500元以上,等14个月后青花椒结果见效,务工收入可达每天100元以上。本报记者 钟烨 摄 【核心提示】 “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脱贫攻坚的嘱咐和要求。 省委书记彭清华强调,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找准存在的困难问题,丰富完善工作思路和举措,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落地生根。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用奋斗和探索,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向“贫困”发起总攻,将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和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落实到位。 眉山立足片区外“插花式”贫困实际,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汗水与智慧的浇灌下,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结出了累累硕果,2016、2017连续两年,眉山在省级脱贫成效考核中获得脱贫攻坚先进市。 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脱贫9.83万人,31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2018年,我市聚焦1.11万剩余贫困人口抓攻坚,经初步验收已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即将变成现实。 聚力攻坚突破 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感谢你们利用假期来帮我们落实新房的水、电问题,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我们一辈子都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10月6日,在仁寿县藕塘乡豆缝村,易地扶贫搬迁户黄利民拉着乡干部邹宏的手感慨道。 “你放心,用电、用水和电视入户的问题,我们正在努力解决,月底保证让你们住进新房。”邹宏信心满满地告诉黄利民。 为详细了解易地扶贫搬迁户在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需求,进一步把易地扶贫搬迁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好、做实,确保仁寿县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国庆长假期间,仁寿县6200名干部采取轮休的形式,对全县易地搬迁户进行全覆盖大走访,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到位,将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困难解决到位,帮助他们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仁寿县6200名干部全覆盖大走访,映射出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扎实推进。目前,全市5789户15852人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已搬迁入住4736户12975人。 2018年,眉山全市1.11万人的减贫任务,主要集中在仁寿县。仁寿县的脱贫成效成为直接关系到全市脱贫攻坚的关键。为此,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深化仁寿县脱贫攻坚大帮扶专项行动,27名市级领导和80个市级单位继续在仁寿分别加帮1个帮扶村,市级单位8000多名党员干部继续在仁寿分别加帮1户贫困户,全力支持仁寿县在2018年啃下1.11万人脱贫的“硬骨头”。 仁寿县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按照市委“落实年”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摆在重中之重,同全县各乡镇、22个扶贫专项牵头部门分别签订《2018年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与《仁寿县2018年扶贫专项目标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聚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锁定减贫目标,建立动态稳定投入机制,坚持财政足额预算扶贫资金,预计全年将“硬投入”1亿元真金白银,确保脱贫攻坚“底气十足”、不落一人。 在此基础上,仁寿县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在产业扶贫、增加贫困群众就业增收方面寻求突破,精准施策、因村因户施策,将“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有机结合。该县依托正大种养循环、恒冠泰达褚橙、富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等重大项目,加大产业、就业扶贫力度,对标“三保障”补短板,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截至目前,仁寿县1.11万贫困人口已全部达到“一超六有”脱贫标准。 在全力攻坚1.11万人脱贫的同时,我市还将5789户15852人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各区县抢抓工期、加快进度,同时不断强化后续发展扶持,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增收。 创新脱贫举措 全面增加贫困户收入 1200平方米;开展电商技能培训4500多人次,带动贫困人口就业6000多人。 民生保障兜底线。“一直以为治疗高血压不需要住院,报不了账,今天你们问起才晓得,以后我每月就可以少花100多元钱治病了。”近日,仁寿县黑龙滩镇大井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先贵说。为确保门诊特殊疾病贫困患者“应纳尽纳”“应享尽享”,我市积极开展贫困人口门诊特殊疾病筛查救治,发布《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门诊特殊疾病筛查救治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再次筛查,把符合Ⅰ类、Ⅱ类门诊特殊疾病诊断标准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门诊特殊疾病管理,为贫困群众就医报销再添一道“保障线”。 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健康扶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统领下,我市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正在各地蓬勃开展。 在洪雅县将军乡伏钟村真武山千亩梨园区,只见山上到处是纵横交错的沟渠道路,1000亩梨树和夏枯草间种,长势良好。 “真武山梨园于2016年10月开始建设,总体流转土地650亩,共158户村民参与,他们是以带地入股的形式参与到合作社的。”禾平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平介绍,“土地入股分红”是伏钟村实行抱团发展、促进产业振兴的模式之一,即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合作社把纯利润的5%作为红利,按股分配给农户,持续增加群众收入。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遍撒胡椒面”解决不了大问题,必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如今,一系列“创新版”“加强版”的超常举措不断推出,很多“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 产业扶贫拔穷根。我市结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实行“四优先”(优先流转土地、优先吸纳务工、优先保障风险、优先兑现分红),带动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泡菜、水果、林竹、畜禽等特色产业,真正把贫困群众嵌在产业链上,实现了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一举两得。如今,伴随乡村振兴扬帆起航,返乡创业的种子正植根于农村广阔天地,呈现出勃勃生机。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余额3.74亿元,让脱贫路上“不差钱”。 技能培训促进就业。为更好地助推脱贫攻坚,有效助推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我市在结合贫困劳动力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以农村贫困劳动力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目前,我市已完成贫困家庭劳动力实名制动态数据入库43044户96119人,将每个有参训意愿有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就业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实现培训全覆盖、培训全合格;开展种养业、养老护理等技能培训313人,公益岗位安置4520人;完成全省家政扶贫劳务输出基地建设 回头看不松劲 持续发力确保真脱贫 近日,仁寿县松峰乡雀岩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熊忠良忙完农活,准备和养殖示范户刘毅一起上山割草,刚出门就遇上了由市扶贫移民局、市发改委、市卫计委等部门人员组成的督查组。 “羊子长得怎样?今年收入保障如何?”“长得很好,今年有望收入过万元。”熊忠良笑呵呵地回答。 在省上综合暗访9.83万已脱贫人口中,熊忠良是其中之一。如何保证贫困人口不再返贫,今年以来,我市组成6个暗访督查组,深入各区县持续开展“查问题、找不足、补短板”活动,回访已经脱贫的村(社区)和贫困户。 “通过回访发现,低水平脱贫、政策落地不够、精神上‘贫困’的短板还存在,正在采取措施一一补齐。”市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巧“造血”,补“低水平脱贫”短板。在已达脱贫标准的9.83万贫困人口中,近5000户贫困户是靠政府低保兜底脱贫的纯低保户,还有一部分无劳力户、残疾户,他们都是低水平脱贫,缺乏稳定来源,存在较大的返贫风险。为此,各区县推陈出新,出巧招,帮助巧“造血”:仁寿县通过整合数百万元扶贫资金,在贫困村创建扶贫合作社,通过“代管代种”“借猪还仔”“育草还兔”等扶贫模式,支持产业大户建设标准化示范产业基地,同时又降低贫困户单家独户的种养风险,持续稳定获得收入;青神县依托农村电子商务,通过专合社指导贫困户标准化种养,实施合同价、保护价收购,在网上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农村电商服务点将贫困户所需的化肥等生产、生活设施在网上集中采购,节约成本。 重引导,补“精神贫困”短板。在有些贫困村整体达标退出后,个别帮扶干部就有了歇气、松劲的想法,而个别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政府帮扶下脱了贫,也出现了“等靠要”的思想。为此,东坡区推行帮扶干部和贫困户间的双向打分评价机制。贫困户评价帮扶干部是否经常见面、是否落实帮扶措施、是否满意帮扶成效等,解决党员干部帮扶不实的问题,增强帮扶干部责任心;帮扶干部评价贫困户是否有“等靠要”思想、是否主动实施帮扶项目、是否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等,对评价优秀的作为先进典型宣传表彰,对评价较差的通过坝坝会、上门引导等开展感恩奋进教育,进而从思想上拔掉“穷根”,克服“等靠要”、提振精气神,不断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查问题,补“作风不良”短板。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事关贫困群众切身利益,事关脱贫攻坚成败。全市上下扎实开展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及深化系统治理工作,深入开展自查自纠,层层建立项目资金台账、问题清单、整改清单。扎实开展扶贫领域“3+X”专项治理,督查暗访县级部门35个、乡镇30个、村59个、贫困户86户、非贫困户20户,发现并整改问题176个,有力促进作风转变。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