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大民生信息 >> 乡村振兴 >> 正文

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考 眉山市法制办公管科副科长李昂
2017-11-22 15:19  原市法制办 [字号: ] 打印

自2017年7月下派青神县白果乡担任乡党委副书记以来,在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学习、思考、总结,“埋头拉车、抬头看路”两者结合,力求做到知行合一、不负众望。近半年的基层工作,有体会也有一些思考

一、工作中主要经验

作为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尤其是白果乡15个村中有11个市级贫困村,4个类似贫困村,数量占了青神县市级贫困村的近三分之一,各村以三个片区为圆心分散散布,地理环境各不相同,人口情况也有不小差别,更需要做好工作。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在于精准脱贫,主要经验可以归纳为三个精准。

(一)精准定位。

工作要做好,首先要弄清做什么。不能被动地等待上级安排,要先自我定位,找好努力方向。脱贫攻坚工作中,乡镇要把自身定位为一个上下链接的枢纽,主要任务是埋头拉车,兼顾抬头看路。

乡镇作为最基层一级的政府,在做好自身规划的前提下,无论是产业发展所需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贫困群众所需政策,都需要上级政府及部门的指导与支持,客观上,乡镇无法成为制定政策、安排项目的中心,因此工作对上便是“承接”二字。另一方面,乡镇作为最基层一级政府,是贫困群众最直接、最紧密的依靠与期盼,因此对工作对下便是“落实”二字,把各项政策下达贫困村、户。总体来说,乡镇定位为一个枢纽较符合实际情况。

精准定位同时,还要找准工作任务,否则渠道方向不顺畅,枢纽便会堵塞。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最多的就是群众的不解。例如,没有评为贫困户的群众反复咨询信访、限于部分贫困户享受的政策引起其他贫困户意见等。因此,解释、疏导、安抚群众与落实政策构成“脱贫攻坚”这只鸟之双翼,两项任务协调才可推动工作。脱贫攻坚工作要紧紧与综治稳定工作结合,才能使得工作平稳开展。

(二)精准施策。

精准脱贫,突破口在于精准。在具体工作中,最容易做到因地制宜同时也最不容易违背政策的就是特色产业发展。无论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是“一村一品”计划,都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支持。针对贫困村的精准施策重点也在于不同的村,在大政策相同的背景下,可以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如楼坊溪村利用运输便利的地理条件、借助标准化果园建设项目的东风,新发展千亩椪柑园,施策重点自然落于争取上级技术指导;再如白庙村砍掉巨桉、有计划地替换为香樟等林木,便需与林业部门积极沟通,想办法争取砍伐指标。以上一些做法,既把生产资源有效整合利用,同时又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盘活了贫困户手中的土地资源,助其增收。

(三)精准帮扶。

贫困村的脱贫摘帽,最终是依靠贫困人口的脱贫摘帽实现的,而人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因此需要精准地帮扶贫困户、贫困村。

首先是做好基层性的工作如跟踪贫困户家庭人口变化、收入增减情况等。在此基础上分析归纳,如贫困户收入减少是自身原因还是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上级政策变化等原因。分析出原因后,适时调整乡一级驻村工作组,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派不同干部进行帮扶,发挥干部自身优势,人尽其才。例如大多数贫困户都在养殖鸡鸭等家禽,但对市场需求并不完全了解,还是按照过去的做法圈养喂饲料。对此,帮扶干部对症下药,教导贫困户将鸡放养,利用自家种植的玉米等作物喂食,同时有计划地繁殖一批母鸡产土鸡蛋,迎合市场需求,精准找到问题、解决问题。

二、工作存在的问题

工作有经验,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反思问题,才能更好改进工作。我认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三个“没跟上”问题。

(一)扶智没有跟上扶贫脚步。

问题体现为贫困户中存在部分“等着党来送小康”的思想,被动接受帮扶,不主动谋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也缺少长期增收的技能与本领。

在工作中,帮扶干部或者帮扶政策,重点都放在能够取得比较快与明显效果上。就其原因,从大环境上,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因此时间不等人;从具体工作上,乡镇重在落实政策。因此,一定程度放松了对贫困户思想世界的改造,也较少根据贫困户不同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同时贫困人口自身也存在思想观念落后不勤于学习,脱贫既无智、更无志等问题。因此在工作中,符合脱贫条件后主动要求退出贫困户序列的人员寥寥无几,扶贫先扶智的目标并未完全实现。

(二)增收没有跟上脱贫脚步。

实际工作中,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较少,大部分都是因为缺少劳动能力、各项慢性病等引起的贫困。因此脱贫目标如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等指标较容易完成。然而脱贫以后的增收步伐,则赶不上脱贫步伐。

个中缘由不尽而同。既有政策兜底的贫困户致富难,又有部分人群没有劳动的意愿与技能,存在好吃懒做现象等。也有部分原因归于地理条件限制、政策限制等,如何家山村本有部分贫困户发展养殖,然而因青神饮用水源复兴水库扩建项目必须停止养殖,在条件不适合发展种植、生态补偿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贫困户增收困难,生活水平提升幅度不大。

(三)工作没有跟上检查脚步。

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四个全面”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各级督导检查任务尤其繁重。然而尤其是脱贫攻坚工作开局阶段,在各项政策不够明细、要求变动较多、各项工作任务时间要求紧等多重原因下,乡镇一级工作,尤其是文档资料并未完全跟上检查的脚步,导致工作存在瑕疵,影响整体工作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经过近半年的工作,个人思考脱贫攻坚工作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创新方式,激发脱贫动力。

核心内容是转化贫困户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同时发展好贫困村经济,惠及全体村民。

从贫困户个人层面上,可以转变帮扶方式。一是探索采取目标积分制即完成一项目标便给予积分,积分越多能够获得的帮扶越多。如教育帮扶,由学校综合德智等表现提出在校表现情况,积分越多在政策范围内获得的教育扶贫金越多。二是推广以奖代补形式。如贫困户发展种养殖,帮扶物品、资金不是一次性全部给予贫困户,而是根据其发展情况,变补助为奖励,从而调动贫困户积极性。三是拓宽贫困户视野。贫困户也渴望更美好的生活,但却未见过更美好的生活。因此要加以引导,首先激发其脱贫愿望扶志,再加以技能培训等扶智。

(二)解放思想,拓展工作路数。

从贫困村及乡镇层面,可以进一步探索发展模式。如可否探索充分调动生产要素,从供给侧改革入手。白果乡作为农业大乡,在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内容基础上,可以积极探索适合减轻贫困户产业发展风险的方式。如集体土地整体流转给有实力的承包商,再由承包商分包给贫困户发展种植业等产业,这样一来农民既得到了土地租金,又可以就近在家务工,而承包商能够通过保险等形式分担风险,形成一个共赢局面。

再者,农业承受风险能力较低,一个村不适合发展村级农业经济怎么办?如栗子村,孤悬青神边界,被井研县三面环绕,接青神一侧又被水库隔开,形成一个农业产品不便运输、村民种植品种等跟不上市场发展脚步等。这样的局面下,可否联合邻村形成产业互动?如栗子村专门种粮食,而邻村则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作物,从栗子村购买粮食,形成产业互补。当然,这点需要上一级政府整体的部署与协调。

(三)点面互动,夯实脱贫基础。

脱贫攻坚工作既涉及每名贫困人口这一具体的点,又涉及全面建成小康这一个面。因此要点面结合扶贫,统筹推进。如部门多把脱贫工作放在面上来思考,而不是就脱贫这一点孤立进行。以自己作为乡镇分管领导的经历,有时要在同一时间参加不同部门的相关工作安排会,确实分身乏术,部门之间可可采取举行部门联席会等形式,定期对相关工作从面上沟通信息,集中对乡镇安排工作,提高效率;又如在安排项目结合整体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实施项目。乡镇在推进此项工作时,要综合力量与任务,如党建+脱贫攻坚、综治+脱贫攻坚等,既减少重复工作,又可打造亮点,提升脱贫攻坚效果。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