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重大民生信息 >> 民生工程 >> 正文

科技“民生工程”课题调研报告
2011-09-28 10:14  市政府信息技术中心 [字号: ] 打印

   科技创新是动力,科技创新是活力,科技创新是民生,科技创新是未来。近年来,眉山市科技局大力开展民生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进一步促进该项工作,我局就科技服务民生开展了认真细致、全面系统的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科技惠及民生成就
   (一)科技保障农民持续增收成效显著。 五年来,科技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东坡区、洪雅县、青神县成为国家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彭山、仁寿成为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建成了10个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创建了20个市级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引进新品种124个,推广新技术136项,开发新产品78个,促进了“一县一业”的形成,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
   (二)科技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开展了“优质中国泡菜现代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助推了泡菜产业提档升级,获全国食品行业技术发展一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展专利9项,省级科技成果2项,开发新产品12多个,其中乳酸菌发酵泡菜新产品填补国内外空白。实施了“眉山市现代奶业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项目,有力推进全市现代奶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已有20个乳制新产品面向市场。
   (三)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新突破。 全市实施科技民生项目409项,创办企业366个,推广新技术326项,带动5万余农户参与项目,安置劳动力就业13.17万人,辐射带动21万人,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08以来,市科技局和丹棱县政府全力打造丹棱县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去年,丹棱县被省科技厅命名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成为全省丘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四)科技拯救濒危植物取得重大进展。 历史上洪雅雅连曾独占鳌头,长期产销和出口占全国40%以上,然而,近年来雅连濒临灭绝,亟待保护利用。2007以来,市科技局依托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了生物学和生物学特性研究,探讨雅连进化潜力,建成了雅连母本园,全力挽救雅连。通过实施拯救工程、科技项目扶持、产学研合作等,雅连被确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发展原种1.08亩,建成雅连种植中心及瓦屋山其他药农自发收集原种进行保护3亩。依托洪雅维康药业公司建成了雅连抢救性保护种植基地,种植面积4亩,总计雅连种植面积达8.08亩。
   (五)科技服务防震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在成功应对5.12特大地震后,我市加快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全市建立了以公安、武警、消防、民兵和志愿者等组成的多支应急救援队伍,培训救援队伍7支550余人、志愿者230人,全市制定地震应急预案175个。积极组织机关、校园、社区、企业开展地震应急演练。市政府拨专款,配备了应急交通、应急通讯及地震现场应急物资和设备,建成了1个地震检测中心和2个检测站。眉山、乐山、雅安三市防震减灾系统达成了“地震应急”联动协议,实现了信息、人才、资源共享。
   (六)科技促进全民科技素质全面提升。 全市下派科技特派员828名,以开展“科技之春”和“科技活动周”为载体,以科普宣传和科技培训为主要形式,以企业和农村为主要对象,开展了20余次大型科普宣传活动和30余期科技培训,赠送各类科技资料120万份,培训农民达20万人次。组织市级相关部门、单位和6区县共8000余名干部、科技人员,以出动宣传车、开展科普赶场、展出展板、展出挂图、发放资料、科普讲座、推广实用新技术培训等形式,全力提升广大全民科技素质。
   二、“十一五”民生科技主要问题
   (一)民生科技投入不足。 近年来我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市级财政科技投入与民生科技的需求还有差距,现有市级财政科技投入还不能满足民生技术创新的需要。
   (二)民生科技人才匮乏。 我市民生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农业、卫生系统,总量不大,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人才不多,在安全领域、生态环境领域、环保产业领域,科技人才更是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民生科技的发展。
   (三)民生资源整合不够。 民生科技发展创新的动力不足。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民生科技发展和创新的主体,而民生科技具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企业以追逐经济利益为目标,没有特殊的支持政策和措施,难以激发激情和有效整合资源。
   三、“十二五”民生科技发展意见
   (一)基本思路
  “十二五”期间,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为民、强调政府主导和市场需求牵引相结合,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深入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着力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和示范,着力开展民生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和产业化示范,着力加强民生科技队伍建设和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和发展民生科技产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重点
“十二五”期间,要实施一批重大民生科技工程,着力解决重大民生难点热点问题。
  1.实施全民健康科技工程。依靠科技提高对重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疾病防治重心前移的原则,保障全民健康。重点开发重大疾病预防与治疗技术,推广应用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等防治技术和地方病、职业病、精神病、老年病诊疗技术。推广城乡社区卫生医疗适用技术,开展城乡社区常见病和多发病监测、预防、诊疗和康复技术示范,建立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平台。
  2.实施节能环保科技工程。加强技术创新,打造低碳技术支撑链。大力推广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烟气脱硫等先进技术,开展污水深度治理、盐渍水回收利用技术的应用示范,改善大气环境。研究开发工业固体废物处理、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利用、二氧化碳捕捉与埋存等新技术,推广应用节能、清洁生产工艺技术。
  3.实施公共安全科技工程。以科技为支撑,开发城市公共安全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综合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能力。重点开发引进推广城市公共安全快速应急反应技术,开发道路交通安全、火灾探测监控技术,建立城市公共安全重大事件、事故和地震灾害指挥决策、快速反应技术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开发引进推广食品、药品安全检疫检测监控技术。推广应用食品加工、药品生产检测检疫和流通销售全过程的安全监控技术,开发污染溯源管理系统技术。
  4.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工程。研究开发城市环境生态调控、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开展城乡垃圾资源化利用、生活污水处理等技术示范。推广节能和绿色建筑,加强村镇低成本自助建造技术开发,倡导绿色低碳消费,促进绿色社区建设。开展城镇绿化、园林建设、水环境整治与湿地保护等,建设宜居生态环境。
  5.实施防震减灾科技工程。以地震监测预报平台建设、地震应急救援综合能力建设、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工程建设、市防震减灾中心工程建设、区县防震减灾综合服务技术系统建设、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建设、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的能力。
  6.实施民生科技产业化工程。市级工业园区要积极发展民生科技产业。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要率先开展民生科技综合示范。要培育一批新型民生科技实体,打造一批民生科技特色产业,加快转化一批民生科技成果,开发一批民生新产品。
   (三)保障措施
  1. 切实加大民生科技投入力度。积极贯彻落实公共财政政策,加大对民生领域的科技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各种资源和民间力量支持民生科技事业。鼓励各种创业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及民间资本支持民生科技产业。把发展民生科技产业作为科技和金融结合工作的重要支持方向。研究制定更加积极的扶持政策,支持社会福利型企业的发展。
  2. 切实加强民生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双向选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组织科技创新团队紧紧围绕公益性事业主动服务。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民生领域集聚,推动民生领域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通过民生科技重大需求和任务的牵引拉动,锻炼和培养民生科技人才队伍。支持和吸引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向民生科技领域集聚。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特派员和创新服务团队建设,使其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生力军、科普宣传的主力军、健康生活的引导者。
  3.切实加强民生科技工作领导。坚持高站位、宽视野看待民生科技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民生科技工作,切实把民生科技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及时研究解决民生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落实民生科技政策法规,规范民生科技管理制度,坚持民生科技目标责任考核,切实保障民生科技发展。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要把发展民生科技作为中心任务,真抓实干,全力推进民生科技工作。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