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 主办: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1:028-12345(眉山区域拨打)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2: 028-38119999(非眉山区域拨打)
网站标识码:5114000002 蜀ICP备:1202591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001
本页面执行时间为0.04秒 ,推荐使用1366*768分辨率以上显示器及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进行浏览
《眉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成果公示 |
2018-09-14 12:59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
《眉山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成果(公示版)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由我局组织编制了《眉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现已完成初步成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十六条之规定,现将规划成果主要内容予以公示,公开征求意见。 一、公示时间: 自2018年9月14日起,至2018年10月13日,为期30天。 二、公示途径: 眉山日报:2018年9月15日,第6514期 中共眉山市委 眉山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http://www.ms.gov.cn/) 中心城区各规划公示栏 三、意见收集方式: (一)电子邮箱:342449131@qq.com (二)通讯地址:眉山市东坡区江乡路建设大厦东附楼,眉山市城乡规划局城市规划科,邮编:620010 (三)联系电话:38195949,传真:38195711 无论通过上述何种方式反馈意见,均请注明“《眉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反馈意见”的字样。 公示期结束后,我局将组织修改完善、按程序报批。
眉山市城乡规划局 2018年9月14日
一、总则 (一)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规划共分为三个层次,市域、规划区和中心城区。其中,市域范围包括眉山市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约7186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包括东坡区、彭山区全部行政辖区,总面积约1794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东坡区和彭山区的核心城区,东至岷江东路和富牛大道,西至工业大道,南至G351,北至岷江二桥引道,总面积约386平方公里。 (二)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二、城市性质、职能和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和职能 城市性质:成都大都市区副中心城市,环成都经济圈开放发展示范市,以东坡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 城市职能:国际化休闲度假基地,西南地区商贸物流基地,四川省文教科研基地,成都大都市区新型产业基地,成都大都市区创新成果转化基地。 (二)城市发展目标 立足“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眉山特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顺应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时代使命和战略要求,奋力推动眉山高质量发展,以先进理念引导眉山城市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次级突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天府新区增长极、大都市区新高地、环成都经济圈开放发展示范市,建设繁荣富裕美好眉山。 (三)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 市域人口规模和城镇化水平:规划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规模约为380-4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68%,城镇人口约为260-272万人。 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规划到2035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100万人。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规划到2035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0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100平方米。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坚持绿色发展,完善全域的生态空间保护与建设 保护好市域重要的生态和农业空间,积极建设“全域公园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按照“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要求,以森林进城、森林环城为重点,形成“三山三水,百园百廊,千湖千村”的城乡绿化体系。 全面贯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四川省“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方案》,眉山市水资源消耗总量2035年控制在15.8亿立方米以内。 (二)优化全域城乡体系,形成“三轴两带一片”的整体空间结构,以重点地区带全域 规划未来市域形成“三轴两带一片”的整体空间结构。“三轴”指中央城镇发展轴、东部城镇发展轴和东西城镇发展轴,“两带”指环天府新区经济带和西部生态发展带,“一片”指全域公园城市建设等。近期以“一带一区一片”为核心抓手,对接成都和天府新区,全面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北部做强一带:以青龙、视高区域为核心,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环天府新区经济带”,打造开放创新引领区、成眉同城突破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部做活一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现代城市”。南部做美一片: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和中国美丽乡村典范。 (三)整体保护全域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打造以东坡文化为龙头的文化品牌 保护“三山三水”的整体山水格局、“山水交融、水网林盘”的自然特色、各级历史文化遗产和三条主要文化带,以“东坡文化”为龙头,从高品质城市设计、智慧旅游、新媒体、大事件引入等方面提升眉山核心文化品牌价值。 (四)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市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规划:注重共享发展,增加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构建覆盖全域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2035年实现城乡社区“15分钟基本公服圈”覆盖率100%。配置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 市域重大交通设施规划:民用航空方面,新增洪雅、丹棱2处通用机场,重点加强眉山与天府国际机场的快速联系;铁路方面,规划建设3条城际铁路和5条普通铁路;市域轨道方面,规划R1、R2两条市域铁路与成都相连;公路方面,规划形成“三横六纵”高速公路网和“六横八纵”一级公路网;航运方面,规划岷江彭山江口以下航道按IV级航道标准建设,形成彭山、眉山、青神3个港区;物流体系方面,规划形成“五园区四中心”的物流体系,同时配套一定数量的城市配送中心,结合物流园区设置眉山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 市域重大市政和防灾设施规划: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和防灾设施逐步向农村延伸,实施全域安全饮水、全域污水治理、全域垃圾处理工程,构建供水、污水、能源、环卫等协调统筹体系;建立防洪、抗震、地灾防治的多重保障体系,确保城乡公共安全。 四、规划区规划 外围大山水通过生态廊道有机渗透入城镇中,通过快速交通联络,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山、水、田、林、城和谐相融。 五、中心城区规划 (一)完善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促进自然山水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形成“双城一体、蓝绿交织、组团布局”的空间结构。 (二)以高质量发展和先进理念引导眉山城市建设 延续传承历史脉络:以东坡文化为核心,保护“一江两岸、东侧群山”的外围山水格局,以“椭圆形城廓、风车型结构、九街十八巷”为特色的历史城区,3处历史文化街区等,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配置均衡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形成分级配置、均衡布局的“一主、三副、多点”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打造“15分钟基本公服圈”。 建设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以人为核心,建设开放、共享、可达性强的绿地网络和绿道系统,形成“双廊并行,四心联动,点网密布”的绿地系统结构,重点建设大型生态湿地公园、主要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和街旁绿地,实现“300米见绿,500见园”,社区公园实现15分钟可达。 凸显地方文化特色的空间意象:中心城区形成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的人居环境,明确“一纵三横、一带七片”城市设计重点控制地区,形成城市集中建设区形态分区指引。 形成公共快捷的同城化交通:积极引导东坡、彭山之间以公交为主的交通模式,保证主通道顺畅通行;建设市域轨道交通,增强眉山中心城区与成都及天府新区的一体化联系;延续原路网格局,整体形成路网相边的交通骨架。 (三)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防灾设施和地下空间建设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心城区逐步实现眉彭供水一体化和雨污分流;电源主要来自扩建500千伏东坡变及彭祖变,气源主要来自籍眉支线、彭籍线、彭乐线及岷东支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完善防灾设施建设:规划岷江防洪标准为20-50年一遇,其余河道防洪堤防洪标准采用为20年一遇;消防水源以城市供水为主,通惠河、彭溪河为辅;中心城区按抗震烈度七度和“三类”人防城市标准进行设防。 完善地下空间建设:通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预控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为未来眉山市地下空间规模化、网络化开发预留发展空间。
|
【公示图.rar】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