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地名管理条例》及其实施办法,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弘扬传承我市优秀地名文化,根据四川省民政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地名保护名录鉴定工作指引》的通知要求,经县级梳理申报、调研考察,市级组织专家评审,拟推荐以下9处地名纳入省级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
千年古县:仁寿县、丹棱县;
千年古街巷:纱縠行;
著名山川:瓦屋山;
古建筑遗址遗迹:三苏祠、江口沉银遗址;
近现代重要地名:柳江镇、瑞峰镇、永丰村
现予以公示,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如有相关意见或建议,请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通过邮箱或邮寄形式反馈。
公示时间:2024年7月29日至2024年8月9日
电话:38168005 邮箱:359980674@qq.com
邮寄地址:眉山市东坡区大石桥街道学士街556号(市民政局区划地名科)
附件:拟推荐纳入省级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地名简介
眉山市民政局
2024年7月29日
附件
眉山市拟推荐纳入省级地名保护名录(第一批)地名简介
序号 |
名称 |
类别 |
简介 |
所属行政区 |
一级分类 |
二级分类 |
三级分类 |
1 |
三苏祠 |
地名文化遗产 |
古建筑和遗址遗迹类 |
|
“三苏”这一称呼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 三苏祠是元朝由三苏故宅改建而来:明朝《寰宇通志》卷六十七四川等处承宣布政使司中记载“三苏祠在州治南宋郡人苏洵苏轼苏辙故宅元建为祠,国朝洪武间重修”; 明朝《大明一统志》卷七十一四川布政司中记载“三苏祠在州治西南即宋苏洵故宅建为祠,本朝洪武间重修”;明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五宗庙考记载“三苏祠在眉州治西南苏洵故宅洪武间重修”;清朝《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十眉州中记载“三苏祠在州治西南即宋苏洵故宅元建为祠”。 |
东坡区 |
2 |
纱縠行 |
地名文化遗产 |
街巷类 |
千年古街巷 |
纱縠行这一名称最早出现时间已无从查考,但《苏轼全集校注》中收录的苏轼文集《天石砚铭并序》中说:“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梦南轩》中说:“元祐八年八月十一日,将朝,尚早,假寐,梦归纱縠行宅,遍历蔬园中”,《记先夫人不发宿藏》中说:“先夫人僦居于眉之纱縠行”。可见纱縠行这一名称在北宋时就已产生。 |
东坡区 |
3 |
永丰村 |
地名文化遗产 |
近现代重要地名 |
|
最早见于清•嘉庆版《眉州属志》水利志篇“永丰堰”,永丰堰为眉州十四堰之一,取“蓄水灌田、永保丰收”之意。1956年,永丰堰因渠道改道而停用,地名沿用。 |
东坡区 |
4 |
江口沉银遗址 |
地名文化遗产 |
古建筑和遗址遗迹类 |
|
江口沉银遗址(四川彭山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位于眉山市彭山区江口街道,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古代战场遗址。2010 年公布为眉山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张献忠江口沉银一直是历史之谜,其沉银地点历来众说绘纭,史学界对此也长期存在争议,一直是世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在岷江彭山江口段河道施工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张献忠有关的文物,为破解历史之谜提供了线索。 |
彭山区 |
5 |
仁寿县 |
地名文化遗产 |
政区类 |
千年古县 |
“仁寿”这一专名源于儒家思想,取自《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一句。 县名来历其说有三:一日以宫得名。《资治通鉴·隋纪二·开皇十三年》记载,隋文帝以“仁寿”为名命名宫殿,晚年长居仁寿官。按照《社会科学研究》1984 年 3 期任乃强著《四川地名考释》“仁寿”条记载,由于隋文帝晚年长居仁寿官,故蜀王秀请改普宁为仁寿,以和其意。 二曰以山水得名。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记载:“仁寿水在县西十里,名或因此。” 三曰以年号得名。明代曹学诠《蜀中广记》记载“......陵( 陵州)置县曰仁寿,从文帝年号。”但隋文帝采用“仁寿”年号在公元 601 年而以“仁寿”为县名是在公元 598 年,《蜀中广记》所述有误。 三种说法中,今人多认为以仁寿宫得名之说为妥。 |
仁寿县 |
6 |
瓦屋山 |
地名文化遗产 |
著名山川类 |
|
瓦屋山壁立千仞,高耸入云,山形状若平顶巨屋,“瓦屋”一名由此得来。瓦屋山又名蜀山,早在唐宋时期就以“山奇、水美、林深、景异”而闻名于世,与峨眉山并称为蜀中二绝。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中写下“朝登北湖亭,遥望瓦屋山”的绝美诗句;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在《寄黎眉州》中写下了“瓦屋寒堆春后雪,哦眉翠扫雨余天”的瑰丽诗篇;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在《清江道中橘园甚彩》中写下了“未论万户比封君,瓦屋人家衣食足”的诗句。 |
洪雅县 |
7 |
柳江镇 |
地名文化遗产 |
近现代重要地名 |
|
柳江镇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年(1140),初为“明月镇”因柳江有一座圣母山,月朗星稀之时,在山顶可见一轮圆月同时倒映在场镇两边的花溪河和杨村河中,加上天上的轮明月,可同时看见三个月亮,被人赞为“一处望三月”明月镇”即由此而来。清朝乾隆间 (1736-1769)柳江居住着柳、姜、喻三户大姓人家,为方便乡人生活,三大家达成协议:柳、姜二姓族人出资修建街道,喻姓族人出资修桥。工程竣工后,街道名为“柳姜”,石桥名为“喻桥”。 随着时间的流逝,且街道沿杨村河而建,“姜”“江”谐音,“柳姜”便逐渐被写成了“柳江”。直到1935 年,民国政府在整编保甲时,柳江被设置为“柳江联保处”,此后再无“柳姜”出现,“柳江”一名得以被官方确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
洪雅县 |
8 |
丹棱县 |
地名文化遗产 |
政区类 |
千年古县 |
《重修丹棱县志叙》一一高士魁著、丁晏跋丹棱名腾志云城北二十里赤崖壁立状,如鸟游拱翼县治因以为名属眉山郡 (据此乃稜当从木眉山角之棱字郡今嘉定府)。据康熙字典记载: leng 稜同“棱”。根据《四川省革命委员会办公厅、乐山地区行署办公室通知》。 |
丹棱县 |
9 |
瑞峰镇 |
地名文化遗产 |
近现代重要地名 |
|
瑞峰镇,治刘家场,是青神古县治的所在地,也是县属旅游胜地中岩的所在地。因相传中岩曾产瑞草(灵芝)而得名。 |
青神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