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加全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第23号建议)收悉,经与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政务服务管理局等部门会商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制度创新破解涉企执法难题。为有效解决涉企行政检查频次过高、重复执法等问题,眉山市通过系统调研与机制创新实施综合治理。摸清底数。综合运用线下走访、线上抽样等方式,对全市377个执法主体2024年涉企检查数据分析显示,全年涉企检查达8.8万次,企业平均年受检14次(最高达75次),个体工商户2.67次,重复检查问题突出;机制构建。制定《涉企行政检查“综合查一次”工作方案》,建立“市县乡三级同步+年度、季度、月度三轮,单位内部统筹、纵向层级统筹、横向同级统筹、全面集中统筹”工作机制,明确事前申报、联合实施等流程,配套会商、备案及投诉举报制度;全域推行。2025年1月率先在工业、服务业、建筑业等重点领域选取1624家企业开展试点执法统筹,2月扩展至全市27.19万市场主体,一季度统筹检查3286次、缩减630次(缩减率19.2%),月均检查次数同比2024年骤降80.8%(从7337次降至1403次),显著减轻企业迎检负担。
(二)以专项监管助推公平竞争与执法双提升。推进统一大市场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组织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推动健全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按照“应清尽清”原则,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政策文件自查清理工作,定期排查我市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违反公平竞争审查标准典型案例。对照不当干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问题清单,全面核查涉及我市案例并督促相关部门、县(区)常态化开展审查。组织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专项整治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打击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等违规行为,共抽查各类工程项目66个,发现并整改问题28个。持续开展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全市共查办反不正当竞争案件18件,案值10.03万元,罚款24.78万元 。强化招投标全链条监管。贯彻公平竞争审查规则,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规则保留目录,清理保留现行有效的招投标制度规则16 件。开展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抽查核查项目66个,发现并整改问题 28 个。坚持招投标投诉信访等信息共享和线索案件移送协调机制,严厉打击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办理投诉信访42件,作出行政处罚17件,罚款308.32万元。
(三)以透明政策体系护航企业稳健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把支持企业发展作为稳经济、促增长的重要抓手,切实兑现惠企政策。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在今年3月17日举行的眉山市制造业发展大会暨建圈强链工作推进会上,已对132户企业兑现资金奖补,市县两级共落实奖补资金1.14亿元,以“真金白银” 助力企业发展。此外,我市持续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相继出台《眉山市推动“1+3”主导产业提质倍增发展支持政策》等政策, 相关政策正在有序推进兑现。这些举措充分表明,眉山始终以实际行动支持企业,不存在政策未兑现的情况。严守政策红线与公平底线。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规范地方招商引资”的决策部署,我市已出台《招商引资正负面清单》,明确禁止通过违规财政奖补、税收返还等恶性竞争手段争夺项目,坚决杜绝“政策竞价空头承诺”等乱象。同时,我们坚持“公平普惠,阳光透明”原则,所有惠企政策均通过政府官网“四川省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专区”公开发布,申报条件、审核标准、兑现流程“全公开”,确保政策执行“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存在个别企业反映的“闹得凶先兑现”问题。
(四)以优化资金管理推动财政资金高效使用。强化资金管理。市财政局严格落实财政资金使用原则,通过制定《财政资金直达管理办法》《惠企政策兑现操作规程》等制度文件,明确政策兑现时限标准,建立部门协同机制,确保各项惠企政策从“文件条款”转化为“真金白银”,推动惠及企业的政策落地生效。构建分级管理体系。各县(区)财政局坚持以保障民生和推动发展为核心目标,科学调配财政资源,在优先保障“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的基础上,统筹安排招商引资、惠企政策等项目资金。部分县(区)财政局已优化资金拨付流程,要求业主单位在最后拨付资金时提供发票,有效解决预付税款问题。优化资金拨付机制。今年以来,市财政局采用资金直达方式兑付了“1+3”主导产业提质倍增发展支持政策及眉山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专项支持政策项目资金7691.62万元和2023年度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项目资金2376.4万元,减少资金拨付中间环节,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拨付效率。
二、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积极开展“亮码入企”,规范检查提升质效。积极开展“亮码入企”,规范检查提升质效,在全省范围内争当“亮码入企”试点先锋市,通过机制规范涉企行政检查。创新事前备案机制。行政执法部门依托“天府通办”平台建立检查备案,行政执法部门在开展检查前通过“天府通办”申领“天府入企码”完成登记,执法人员在入企检查时向企业出示“天府入企码”。优化事中检查机制。将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不同行政执法主体,在不同时间对同一市场经营主体的多项行政检查事项统筹为同一时间开展,推动实现“一处发起、三级联动”“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从源头上实行非必要不打扰。强化事后监督机制。所有涉企行政检查结果录入“天府入企码”系统,从源头处接受企业评价,不断规范涉企行政检查行为;从根本上减少不必要的入企次数,切实增强企业获得感;从实质上形成工作闭环,提升监督质效。
(二)深化专项治理,护航民企发展。优化市场准入效能与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实施《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积极融入和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按照《四川省市场准入效能评估工作方案》统一部署,深入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展全市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典型案例排查。按照省上统一部署,深入开展违规设置市场准入门槛、拖欠企业账款、侵害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涉企违规收费罚款、涉企行政执法检查等“五个专项治理”,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环境。完善招投标制度机制。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主体行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压紧压实责任,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持续优化招投标营商环境;开展市属国企招投标领域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关注市属国企下属公司项目建设领域问题,推动国企健全管理制度机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加强行纪、行刑衔接,严厉打击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
(三)强化政策宣传,精准引导企业申报。加强政策解释引导。向企业充分说明“三保”优先的财政工作原则及当前收支压力,增进企业对项目资金拨付进度的理解,及时向企业解释资金拨付情况,稳定企业政策兑现预期,避免个别企业因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兑付而主观臆断是“被领导刁难”或是“没有表示”的现象。健全协同推进机制。由市政管局牵头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动发改、经信、人社、科技、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开展“惠企政策进企业”活动,建立政策动态更新、信息共享、联合督导等机制,带着政策找企业。实施政策清单管理。各职能部门按照“应公开尽公开”原则,系统梳理现行有效惠企政策,形成包含政策文件、实施细则、申兑指南的标准化政策清单,重点编制通俗易懂的申报流程图解手册,为市场主体提供清晰直观的办事指引。构建多维宣传体系。线上通过12345服务热线综合服务功能,搭建“惠企政策咨询服务专线”,按照部署建立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平台;线下通过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置政策咨询专窗,定期开展政策宣讲会、企业沙龙等活动,准确传递权威信息和政策意图,提高惠企政策兑现高效可及,让政策发挥最优最大作用。
(四)调配财政资金结构,强化资金拨付监督。精准调配资金结构。在守牢“三保”底线的前提下,重点支持就业带动强、税收贡献高、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提升项目资金保障力度。对紧急资金需求优先予以考虑,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定期评估经济形势与财政承受能力,及时调整惠企资金规模与支持方向。优化资金拨付程序。一是根据项目的建设进度和实际需求,分阶段拨付资金,既保证项目的正常进行,又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二是在全市范围内优化资金拨付流程,将要求业主单位提供发票的时间改为最后拨付资金阶段,有效解决预付税款问题。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市财政局将加大对各县(区)涉企政策资金兑现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违规违纪行为,杜绝企业因“被领导刁难”或是“没有表示”项目资金不能及时兑付的现象,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