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容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眉山加快乡村振兴的建议》(第34号建议)收悉,感谢您长期以来对全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眉山始终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推进“有产业、有颜值、有底蕴、有秩序、有保障、有活力”的“六有”新乡村建设。
(一)接续选派第一书记。继续向省级脱贫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规模较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所在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因村选派232名第一书记、462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印发《关于确定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定点帮扶结对关系的通知》,安排市级部门(单位)结对帮扶81个村,落实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脱贫户。
(二)全面深化思想认识。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长期性、艰巨性,准确聚焦阶段任务,科学把握节奏力度,抓准抓好战略重点,建立完善“党政一体”“示范带动”“多方督促”三大推进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推进力度,全市乡村步入全面振兴“快车道”。“六有”新乡村建设经验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在中宣部全国会议作经验交流,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振兴先进县(区)3个、成效显著区1个、先进乡镇6个、示范村45个、重点帮扶优秀村4个。
(三)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重大农业项目两大“引擎”,着力构建具有眉山特色的“2+3+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确保粮食、生猪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东坡泡菜、眉山春橘、眉山竹业3大特色支柱产业,推进泡菜产业集群、晚熟柑橘产业集群、藤椒生产加工基地、竹艺竹业产业集群建设,建成全省最大的枇杷、设施葡萄、水产种苗、鲜奶、蜂蜜、鹌鹑生产基地,创建13个中国特色农副产品之乡,培育24个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2021年,全市泡菜销售收入达217.8亿元,柑橘产值达118亿元,竹产业综合产值达92亿元。
(四)强化乡村发展人才支撑。继续探索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深入实施“眉州田园名星”培育计划,新培育眉州田园名星50人。科学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育高素质农民922人。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家庭农场总数达10455个,成功创建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5个、省级示范社16个,评定市级示范社25个,成功申报东坡区、青神县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国家级试点县,彭山区、洪雅县、丹棱县为第三批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省级试点县。
(五)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全省率先出台《眉山市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条例》,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一轮五年行动,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达84%,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保持在100%,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3.6万户、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92%,新增美丽宜居乡村117个。农村垃圾处理“一元钱”模式、农村风貌改造“拆收改栽画”五字工作法等经验全国交流,青神县被评为2021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六)积极破解土地、资金等制约瓶颈。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彭山区、青神县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工作,城乡县域融合发展、国有公司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宅基地制度发展型改革“彭山样本”等7项经验国省交流。积极探索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改革,全省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2021年第二季度推进会在眉山召开。在全省率先制定印发《眉山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暂行办法》,完成各类农村产权交易项目1001宗,涉及面积16万亩、交易金额12亿元。创新财政金融支农机制,加大财政支持乡村振兴力度,2021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安排乡村振兴投入20.45亿元、同比增加3.47亿元。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项目支持,2021年共争取中省财政资金13.9亿元。
(七)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水平。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东坡文化、长寿文化、竹编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积极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培育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积极规划建设乡村公益性公墓,引导群众树立厚养薄葬、文明节俭、生态环保的殡葬理念。眉山殡葬工作“五突出五到位”的经验做法被民政部评选为全国优秀案例。推动文化艺术惠民利民。实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工程,打造农村“十里文化圈”,促进乡村文化、社区文化、院坝文化蓬勃发展。丹棱县引导民间众筹文化院坝建设获得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二、存在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不够。全市虽然培育了全国领先的特色优势产业3个、全省领先的特色优势产业6个,但是农业产业功能挖掘不深,强链、延链、补链进展速度不快,农业全产业链尚未全面形成。在“个转企、小升规”工作推进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意愿不强、对农业龙头支持力度不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一三联动等方面与现代农业的要求仍然存在不小差距,以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康养产业、研学产业等为主的新产业新业态刚刚起步,新的经济增长点还在培育。二是农村风貌有待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还需要完善,垃圾清运不及时、收运车配置不到位等现象在个别农村偏远地区依然存在,农村改厕过程中基数不准、监督过程未全面到位,个别村仍然存在污水设施建而未用、建后不管问题。三是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压力增大。我市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晚熟柑橘生产和畜禽养殖,受疫情及全国全省柑橘同质化竞争加剧影响,柑橘价格呈回落趋势;去年10月以来,生猪价格一路下跌,同比降幅达60%,养殖户出栏一头亏损400—500元,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受到制约。加之,农村宅基地改革尚未全面破题,广大农民“沉睡的资源”尚未变现。四是改革激发动力探索不足。农业农村改革内容多、涉及面广,各部门在推进改革试点的过程中还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尚未形成系统集成、统筹推进的良好局面。改革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对“啃硬骨头”的难点项目不愿“下深水”,存在上热下冷的情况。改革经验推广不足,虽然探索总结出了一大批国、省交流改革经验,但在区县推广不足,存在“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
三、下一步打算
(一)持续完善“2+3+N”产业体系。在做大做强粮食、生猪2大战略性产业基础上,做优做精东坡泡菜、眉山春橘、眉山竹业3大特色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泡菜产业集群、全国晚熟柑橘优势产业集群、现代竹产业集群,确保泡菜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柑橘产值稳定在120亿元以上、竹产业实现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积极拓展“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产业发展,确保营业收入增速达到10%以上。持续推动特色产业园区化发展,培育市级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园区5个。
(二)适时监测帮扶防止出现返贫。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N”政策落地落实,规范和加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使用与管理。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帮扶机制,坚决防止一人一户返贫。建立市级领导联系指导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制度,深化“百企联百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做好省内对口帮扶金川、茂县工作。
(三)突出抓好“五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从产业集聚、乡村建设、农村改革、社会治理入手,规划建设“东西南北中”五条乡村振兴示范带,辐射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在眉山城市新中心探索建设“现代化城市建成区—特色村落—农业公园”的城乡互促共融形态,力争实现中部示范带率先突破。持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推广“拆收改栽画”五字工作法,确保45%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美丽宜居乡村。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施“六网”建设工程,积极争创“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市。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文化活动、快递网点、便民连锁等设施,推行学区制、片区医疗中心、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改革,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
(四)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坚持“县区主体、一县一改,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原则,强化改革统筹集成。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突出抓好彭山区和青神县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改革试点,围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归雁先锋、乡村振兴合伙人,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承包地“三块地”,整合财政资金、工商资本、金融保险“三种钱”,不断增强乡村振兴发展动能,继续探索眉山模式、贡献眉山经验。
(五)继续开展先进示范创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四川省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落实市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履行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开展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积极争创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市,支持东坡区和仁寿县创建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和成效显著县,彭山区和青神县争创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回头看”优秀县(区)。
附件:市人大建议办理情况反馈意见表
眉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2日
(联系人:刘庆刚;联系电话:13990380772)
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反馈意见表
市第五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34号关于推动眉山加快乡村振兴的建议 |
建议人 |
杨 容 |
承办单位及联系人、联系电话 |
市农业农村局,刘庆刚,13990380772 |
反馈意见方式 |
走访面谈( ) 电话沟通( ) 其他( ) |
办理态度满意度 |
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
办理情况满意度 |
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
是否公开 |
公开( ) 不公开( ) |
对 办 理 结 果 的 具 体 意 见 |
年 月 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