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代表建议和答复
 
回首页>>
眉山市农业农村局对市四届人大六次会议第24号建议答复的函
2020-11-04 11:45   市农业农村局 审核人:

徐文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引进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生产的建议》(第24号建议)收悉,感谢您对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支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我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生产现状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我市多措并举,强化要素保障,打造好资本下乡“安家”环境,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生产热情高涨,中法农业科技园、正大种养循环产业园项目、中德通内斯—德康(眉山)高端肉制品屠宰加工项目等一大批重大农业项目纷纷选择投资眉山。据调查,全市现有在建工商资本投入农业农村项目39个,计划投资总额511.06亿元,已完成投资48.33亿元,其中:种植类项目3个,计划投资6.81亿元,占投资总额的1.3%;养殖类项目14个,计划投资37.72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3%;农产品加工类项目7个,计划投资50.0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9.8%;农产品冷链物流类项目3个,计划投资3.6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0.7%;一二三产业融合类项目12个,计划投资412.7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80.8%。城市工商资本投身乡村建设,为我市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一是工商资本有力的推进了农业农村改革。我市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为工商资本与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合作创造了条件,同时积极稳妥推进宅基地确权登记、土地使用权流转和抵押、土地复垦等改革事项,进一步畅通了工商资本进入农村、助力农业的渠道。由华侨城西部集团和法国欧倍欧集团共同投资开发的中法农业科技园项目深度参与眉山天府新区农村改革试点,探索“国企搭台+项目科技示范+村集体资源入股”模式,共同建设农业科研示范基地,开拓壮大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新路径。目前解决周边村民就业1万人以上,项目全面建成后,直接解决就业达5万人以上。通过“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农民合作社”等方式,将村集体、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企业与小农户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工商资本”变身“兴农资本”,深化了农业农村改革。

二是工商资本有效的激活了乡村旅游发展。工商资本有效激活了我市乡村旅游资源,近年来以东坡区国色天香生态农庄、彭山区凤鸣花谷、丹棱县幸福古村等为代表的农旅融合示范点成为市民观光休闲好去处,带动了休闲观光农业的迅速升温。2019年全市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39亿元,农产品销售收入2.8亿元;休闲农业就业人数4.2万人,解决农民就业3万人。成功举办眉山晚熟柑桔节、东坡悦兴樱花节、仁寿曹家梨花节、彭山观音葡萄节、丹棱不知火采摘节等丰富多彩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58次,接待游客超900百万人次。

三是工商资本有力的促进了农民增收。工商资本推动了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有序流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有力加快了农民向城镇居民、产业工人、三产经营者和从业者转变,在助农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2019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77元,同比增长9.7%。

二、开展针对性调研情况

您就我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生产,提出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和农村人才引进等两方面的建议意见,抓住了制约我市农业农村生产发展的两个关键环节,对我们进一步推进工商资本下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较强指导意义。我局高度重视您提出的建议,落实一名分管领导负责,组织相关科室专门人员做好调查与研究。现将全市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及农村人才建设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确保各项农业农村投入和农村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取得了较好成绩。

1.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市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建立健全农田灌排渠系,完善田间生产道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形成“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5.29%;2019年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23020万元,新建高标准农田16.14万亩,高标准农田绿色示范区6.77万亩,修建排灌渠道(田间末级渠系)175.77千米、小型水源工程324口、修建生产道路87.5千米,修建机耕道118.64千米。二是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通过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累计投入8亿元,全市新建渠道680.5公里、整治渠道2250公里、整治山坪塘2304口、新建蓄水池2900口、整治石河堰230处、整治提灌站630处。三是加快推进土地整理项目。2018—2019年市投土地整理了仁寿县玉龙乡、丹棱县杨场镇、东坡区万胜镇、仁寿县龙正镇、青神县高台乡共5个土地整理项目,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实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2.农业人才引进情况。一是强化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18〕47号)、《四川省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中央和省级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川财社〔2019〕38号)、《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眉山市进一步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条措施的通知》(眉府发〔2019〕6号)等文件精神,整合高校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孵化基地)等资源,加强统筹管理,引导更多人才投身农村现代化建设。二是强化项目带动。在中央财政项目资金支持下,我市已建立起涵盖县、市、省层次分明的农村人才培育层级体系,累计输送各类合格农村人才10740名。实施“眉州本土菁才”培育行动,开展眉州田园名星培育计划,选送100人赴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台湾等地参加高层次培训;开展“基层治理人才支撑五大行动”,完善在外农民工对接联系制度,加大返乡农民工培养力度,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一人一师”的跟踪培养机制。三是强化激励引导。彭山、丹棱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社保激励政策。2018—2019年,为115名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资格、为符合社保补贴政策的职业农民兑现社保补贴67.4万元,让真正有能力、有实力的农业人才实现“名利双收”,保障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二)短板薄弱环节。

但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市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培养方面与眉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与广大农民朋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关心热爱农业农村工作的人大代表的期望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是乡村道路建设水平不高、水利设施不够完善配套;二是农村老龄化、空心化日益严重,愿种地农民日益缺乏;三是现代农业生产与新时代农民不匹配问题矛盾日益显现。这些新问题需要不断研究解决,我们将在下一步相关的政策、措施中不断予以提升完善。

三、建议事项办理情况

针对您的建议意见,结合我们为此开展调研掌握的基本情况,我们认为乡村要振兴、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制度完善是前提,资金投入是重点,设施配套是基础,人才建设是关键。为此,我们将重点采取以下几方面工作举措加以完善落实。

(一)做优环境、健全投资制度,做好政策保障。一要加强“人、财、地”等相关要素的政策支持,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完善金融服务政策,探索建设用地保障政策,引导好、服务好、保护好工商资本下乡的积极性;同时要完善相应的监管制度,严守耕地红线、生态红线、农民权益不受损的底线,真正实现工商资本与农民群众互利共赢,乡村振兴。

(二)做好招引、优化产业布局,做好资金保障。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构建“583”农业产业体系,借助成渝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开放机遇,加大优质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规划引领,合理布局种养循环、加工物流、科技研发、综合服务等功能板块,统筹生产区域、产业链条、农业园区、美丽乡村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我市农业产业布局。把产业布局与美丽乡村建设同规划同发展,以产兴村、以村促产、产村相融、产游协同,推动农文旅体养跨界融合。

(三)做实基础、提升建设档次,做好设施保障。认真做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同时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资金进行整合,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做好农业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园区为依托,以点带面带动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确保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工商资本诉求相适应。积极探索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腾退等结余的建设用地,优先满足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鼓励预留一定比例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不断完善农产品冷链烘干、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储藏流通、休闲采摘和养殖设施等。

(四)做优人才,筑牢发展后劲,做好人力保障。加强基层农技、农检、动防等人员配置和知识更新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建立健全科研服务体系。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培训,壮大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等技术队伍。落实“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和促进返乡下乡创业扶持措施,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进入农业农村。建立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健全乡村人才库,实行动态管理,解决重大项目建设运营用人难、用人贵、用人不对口的问题。

您对以上答复是否满意或有其它建议,请填写反馈意见表。希望能继续得到您的关心和支持!

关闭窗口

主管: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     主办: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1:028-12345(眉山区域拨打)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2: 028-38119999(非眉山区域拨打)

网站标识码:5114000002   蜀ICP备1202591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001

本页面执行时间为0.02秒 ,推荐使用1366*768分辨率以上显示器及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进行浏览

党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