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杨兴弘代表:
非常感谢您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眉山北湖公园(太和片区)建设,促进东坡、彭山交界地带城市化发展的建议》(第83号建议)收悉,为积极落实您的建议,我局会同东坡区政府、市住建部门对建议进行认真办理,现回复如下:
一、空间规划引领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城、文化城、活力城”的城市发展战略,在东坡主城区与彭山城区之间规划布局城市功能组团,激发城市活力,促进两个城区相向发展,带动中心城区人气聚集和品质提升,充分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针对东坡、彭山交界地带构架了完整的规划体系。
(一)首先从区域规划着手,提高站位。按照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推进成眉同城化发展,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要求,联合成都市局共同编制了《成眉同城化空间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以公园城市为特色,高质量发展的同城化示范区。眉山将成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南向开放门户、西部地区创新驱动的新兴增长极、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示范地、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规划空间结构上形成“一心两带”空间协同发展格局。“一心”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心,是成眉重要的生态廊道;“两带”为成眉中部城镇发展带、龙泉山东侧先进制造业产业带。从区域角度进一步提高了眉山的发展定位,也为东彭交界地带城市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其次在总体规划层面,全盘谋划。2018年底,历时三年,完成了《眉山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眉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简称总体规划)编制。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成都大都市区副中心城市、环成都经济圈开放发展示范市、以东坡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生态宜居的公园城市。规划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到2025年为75万人,到2035年为100万人。中心城区发展方向为东进,北拓,西移,南控,中优。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为双城一体、蓝绿交织,组团布局。在总体规划中,东彭交界地带用地性质主要是生态绿地、农林用地,主要为生态景观为主。总规从城市性质、功能定位等方面进一步界定了东彭交界地带城市化发展模式。
二、区域交通先行
东彭交界地带内现有成昆铁路、成绵乐高铁2条铁路线;成绵乐高速和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2条高速公路;S103线、滨江大道2条快速通道。为进一步凸显东彭交界地带的独特区位,以构建东彭间快速通勤交通网络为突破口构建完备的交通体系,以交通先行支撑引领东彭交界地带高质量发展,积极谋划市域铁路和航运通道。
(一)市域铁路。为进一步带动东彭交界地带高质量发展,正在谋划S5、S13两条市域铁路的交汇点设置在北部新城,并设置客运枢纽站场。充分借鉴东京首都圈TOD开发经验,向南链接北部新城中央商务区,向北辐射带动太和文旅区。同时,市域铁路枢纽站通过车行系统、步行系统的无缝组织,使北部新城中央商务区、太和文旅区、眉山中央公园互联互通,形成休闲游憩、文化旅游、商务服务三大消费场景,集中展现眉山“生态城、文化城、活力城”特色。
(二)航运通道。依托岷江航电规划建设东坡港区,包含张坎作业区、三坝液货码头、东坡码头,其中张坎作业区能作为东彭各种物资的中转作业区,三坝液货码头能为东彭液货运输提供服务,东坡码头能为东彭两地居民休闲旅游出行提供服务,整个东坡港区建成后能有效衔接彭山区码头,从而加强两地货物运输交流。
三、产业互融互助
在充分分析东坡区、彭山区产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为了更好融合两个区的产业优势,更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增强两个区产业协作水平,主要着眼于经济产业策划,组织编制了《眉山市中心城区中央活力区策划与概念规划方案》。
该策划范围为东坡交界地带,具体为华西妇儿院以北,彭山建成区以南,成乐高速和滨江大道之间的37平方千米区域。通过对眉山现有产业评估,对接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整合新材料、医药、体育三大方向,搭配眉山极具比较优势的高性能聚合材料技术,确定该区域产业以运动医学为突破点,拓展智慧健康和休闲旅游两大延伸产业,构建“1+2 产业创新生态”。运动医学产业的业态包括:中美合作学院、材料工艺创新实验室、运动表现力培训基地、制造中心等方面。智慧健康产业的业态包括:健康管理平台、康养酒店、康复机构、健康社区等方面。休闲旅游产业业态包括:田园农庄有机农场、青少年体育营地、疗愈花园等方面。
同时围绕产业引入重点项目,激活片区开发。在东彭交界地带划分为北、中、南三个聚落。北聚落重点项目为书香世家国际教育社区、心安此处疗愈田园。中聚落重点项目为运动医学产业社区、溪山田园。南聚落重点项目为至味小镇、太和国际健康社区、苏乡田园。
四、生态协同共治
位于东坡交界地带的北湖公园东临岷江天然水域,区域内坑塘水域多,水质佳,水生态条件非常优越,具有独特的外江内湖地理条件,其间自然田园风光,起到阻隔城市无序蔓延,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为了挖掘和发挥北湖特色水环境优势,满足未来都市区居民需求、打造环境宜人的大型生态休闲基地,进一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先后编制了《眉山市北湖湿地总体策划与规划》《眉山太和智慧生态都市田园策划和设计概念方案》并于2016年6月、2018年5月经市规委会审议通过。规划以自然、原生态、野趣为设计原则,打造服务于市民和游客,集湿地保育、观光体验、戏水休闲、运动健身于一体的开放性城市湿地公园。
近年来,依据相关规划,围绕北部新城区域开发,采取PPP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包装相关文旅项目并向社会推介。先后包装“北湖生态湿地(太和古镇)项目”和“眉山太和智慧生态都市田园项目”两个项目,与中建城镇、融创集团、万科集团、绿地等几乎所有大型央企进行了接洽。同时,功夫动漫、宏义集团等众多实力名企也来考察洽商投资开发事宜。目前,已于宏义集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合作开发北部新城片区(包括“北湖湿地”和太和古镇),正整合各方资源并开展项目规划策划方案编制。
五、文旅共建共享
突出项目,按照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市场共享的原则,推动东彭交界地带文旅协同。
(一)打造特色水网格局。营造水系游赏路线促进东彭相向发展。充分发挥眉山山水本底优势,用好水资源,重塑水景观,保护水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品味。2020年4月24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了《“水润眉州”策划与规划——眉山市游赏水系规划》。该规划融入城市双修理念,充分利用地形条件,结合岷江航电工程,统筹岷江干流、通济堰、通惠河等水系,构建集景观、娱乐、休闲、调蓄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水网格局,在眉山岷江流域形成“一廊、三带、七区”的游赏水系结构,在中心城区形成“三核、一带、两环、多点”的游赏水系结构。打造岷江精华游(游船游览)、郊野骑行游线、滨水骑行游线等游览路线串联起五湖四海、北湖湿地公园、太和老镇、太和湿地公园、江口沉银遗址等景点,在东彭交界区打造北湖水游赏区,并设置水上交通停靠点和滨水慢行交通线和驿站,分别提供水上游轮停靠和提供自行车停靠点、饮水点、公共厕所等服务设施。
(二)推进片区保护整治工作。为助推东彭交界地带旅游发展,保护整治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太和老镇历史街区是古代“丝绸之路”和巴蜀古道中重要的驿站,因岷江雷家渡码头运输集散功能傍水而建,完整地保留着数百年前的街巷肌理和传统特色格局,街巷中传统建筑类型丰富,保存尚好。为更好保护太和古镇,传承历史文化,2016年12月7日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了《眉山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规划》。规划定位为古镇酒坊,眉州溯源,规划目标为把太和古镇打造为川西古渡、酒文化、古街与生态湿地融合的历史文化街区。并通过对太和老镇历史文化街区现状的梳理,划分了保护层次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清理、整治传统街巷,提出管控措施;突出了重要街景立面、街面的整治;分门别类的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名镇传统环境要素提出了保护整治与利用策略和措施;统筹规划完善了太和老镇交通、绿化、市政设施布局;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六、工作有序推进
2015年成立了北部新城规划建设管理指挥部,由市委副书记黄剑东任指挥长,分管城建副市长孙剑任副指挥长,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在市住建局负责具体工作。眉山市北部新城范围囊括了整个东彭交界地带,面积为51平方公里,人口近5万。在北部新城规划建设管理指挥部组织领导下,北部新城建设有序推进。
(一)加强区域现状管控。对区域内农村集体土地上的建筑物进行了全面建档锁定。连续第七年对全域实施“四个暂停、两个严禁”管控。(即:暂停土地林权流转、暂停新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手续、暂停房产变更登记、暂停农房新建审批。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进行非法建设,严禁一切非法流转土地行为)。常态组织巡查和执法,开展违建整治和集中拆除。经顶住压力长期管控,区域基本保持了生态田园、湖林湿地的城乡原始风貌。为一下步整体打造夯实了基础。
(二)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区域构建“四横四纵”(四横:太和南路、成都三绕高速、科工园北路东段、悦太路;四纵:太和大道、滨江大道、文定街北延段、成乐高速)交通大骨架。目前太和大道正在建设,文定街北延段、太和南路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并交由相关单位实施建设。同时,天府大道眉山城区段正在建设。城际S5\S13线已经纳入国家上位规划中,等待批复。华西妇女儿童医院落地北部新城,预计年底建成。区域其他市政管网和通信设施正纳入内部道路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三)加快拆除安置工作。以棚户区改造为抓手,全力推进太和社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已投入近5亿元完成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约9万平米、安置核心区居民650余户。
再次感谢您长期以来对自然资源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附件: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反馈意见表
眉山市自然资源局
2020年8月2日
(联系人:兰 鹏;联系电话:13320952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