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俊委员:
你提出的《种好小红薯,发展大产业》(第12号建议)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红薯又称“红苕”,其产量高、用途广、适应性强,是我市重要的传统粮食作物之一,全市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6万亩、产量13万吨,其中仁寿县红薯种植面积30万亩、产量10万吨,占全市红薯种植面积、产量的83.3%、76.9%,在全市占据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全市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把小红薯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产业来抓,大力推广优质红薯品种,着力优化高产栽培技术,培育壮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红薯综合种植效益,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产业发展定位明确。确立红薯在稳定粮食产量和农村产业兴旺重要地位,仁寿县相继出台《关于发展优质粮食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的意见》、《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突出重点区域,推进布局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品质优质化、服务社会化,大力发展和振兴红薯产业。
二、科技支撑力度加大。按照提高单产、提升品质和转化增值的总体要求,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四新示范改造传统红薯产业,与四川农大、省农科院开展“校县合作”、“院县合作”,成立“专家大院”,重点打造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粮食观光体验园,创建20万亩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推行“良种、良法、良制、良机、良壤、良灌”六良配套,示范带动单产提高3%以上,推广“麦/玉/苕”旱三熟套作模式,实现粮钱双增。
三、适度规模经营壮大。相继出台《关于培育种粮大户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土地规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积极培育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各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实施对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进行补贴,2017年全市共补贴565万元,支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结合四川省加快“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规划,掀起再造一个“黑龙滩灌区”水利建设新高潮,强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五小水利”等水利基础建设。重点实施以薄坡地为重点的基础农田改造,增厚和改良耕作层,熟化土壤、培肥地力,变低产田土为丰产田土,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加粮食生产的稳定性。仁寿县每年配套安排3000万元,用于支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五、产业扶贫效果明显。仁寿县将红薯作为助民脱贫的重要产业之一,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红薯产业,取得了良好效果。仁寿县凤陵乡九龙村是优势红薯产区,通过电商平台,推出红薯产品销售的网络链接,在智能手机上便可进行浏览、下单、付费等操作,并支持微信朋友圈分享、转发等,成功销售“九龙红苕”200单,为全村贫困户增收2万余元,小红薯做成扶贫大产业,为脱贫攻坚的步伐增添动力。
下一步,农业部门将继续支持红薯产业做大做强,努力把“小红薯”发展成“大产业”。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进一步加强红薯产业发展技术服务指导,加大配套扶持政策,加大科技投入,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从项目、技术、产品开发予以倾斜。二是加快优质红薯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重点在红薯主产区域,引进、快繁、推广优质专用红薯新品种,提高从整地到种植、收获、运贮等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水平,引进推广现代贮藏技术。三是大力培育红薯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是带动红薯产业兴旺发展的重要力量,引导主体建设原料基地,建立种苗繁育基地,统一为农户提供高产优质种苗,实行订单服务,使农户生产具有计划性、收益具有稳定性,防止出现盲目种植和大起大落。鼓励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创立名牌产品,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实行种养加销贸旅深度融合和全链条增值。四是着力提升加工品牌转化能力。鼓励红薯专业合作社“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经营全产业链,稳固发展红薯产业,大力加工薯干、薯丝、苕丝糖等产品,培育创建区域品牌,加强质量监管,提升红薯产品整体竞争力。同时利用电商平台,开拓网上销售模式,扩大薯类产品销售渠道。
感谢您对我市红薯产业发展工作的关心,希望您继续支持和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眉山市农业局
2018年7月23日
(联系人:贾现文;联系电话:38195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