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由中共眉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指导,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市文联主办的“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活动“东坡大家讲·艺话东坡”在三苏祠博物馆东坡盘陀像前开讲。著名诗人、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书法全集》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刘正成,《三联生活周刊》原文化主笔、作家、出版人葛维樱以及现场200余位文艺爱好者参加了活动。
活动以《阅读苏东坡的人生:文学与书法》为题,从“文学与书法”两个维度,向世人解读苏东坡“人书合一、人诗合一”的艺术境界和价值追求。
刘正成以“阅读苏东坡书法”为题,让人领略到了苏东坡书法价值“人书合一”之美。刘正成从时下书法界存在的审美误区说起,讲到现在的书法多以“竞技”为主,成了只看字形的唐诗宋词抄书展,注重“怎么写”,而忽视了“写什么”,书法作品成为与生活脱钩的工艺品。由此,带入“苏东坡书法审美观念的普遍性”话题。他说,苏东坡书法写的生活、是自已真情实感的表达。苏东坡在《书唐氏六家书后》有一个著名的书法审美范式:古人论书者,兼论其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论生平”就是看书者的生活与际遇,“工”为作品视觉形式,“贵”指作品的精神与文化内容。刘正成以《黄州寒食诗帖》为例,阅读苏东坡的壮阔迭宕人生,和书法既“工”且“贵”的艺术价值。他经过作品考释和书家年表考证,找到了苏东坡弃唐法、扬宋意的时代风格突变性特征。这是此帖的视觉价值。刘正成认为,宋人书法与唐人书法(包括理性的法度美和非理性的表现美)的分野,其制高点就在苏东坡,就在《黄州寒食诗贴》。

刘正成还从精神价值、文化价值阐释了此帖之美。“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作品写的是被贬黄州时困苦生活,字迹由小变大递进,显露出苏东坡强大的悲剧精神和情感力量。此帖末尾两句“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表达了苏东坡“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文理想。刘正成认为,作品的文学内容和书法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就是“人书合一”。后来,他还带领大家从苏东坡一生创作历程,去认知其风格创造与形成。
吉狄马加对苏东坡“人书合一、人诗合一”作了进一步阐释。苏东坡的文章、诗歌和书法是水乳交融的,审视书法史可以知道书法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技巧,更多的是文人感受的即兴表达,这正是创造性张力的体现,以达到“人书合一”。关注苏东坡以精神情态作引领,让具有性灵的笔墨自然生出高境界,其生命状态和丰富阅历,正是书法回归文心之正源。
“苏东坡在湖北赤壁,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伟大的诗篇,其实就是将古今连接起来,做到了高度的‘人书合一’和‘人诗合一’。”吉狄马加说,从苏东坡身上,作品既有个人生命经验,又能反映现实。既能反映人类共同处境,也能表达人的个性感情。

吉狄马加还向大家分享到,苏东坡集儒道释于一身,其爱国精神与人文情怀值得学习。他担任徐州太守时,组织群众抗洪,保住了徐州城。他担任杭州太守时,完成了杭州的供水系统,重整西湖,苏堤至今还是一道风景。他被贬惠州期间,则关心城市改善,修建了两座桥,横越大江与湖泊。苏东坡在顺境中不做政客,在逆境中又能安贫乐道,其辗转颠沛的人生,成就中国文人集大成者,他的诗、书、画为一代代人所喜欢,历久弥新。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蜀人的光荣,其精神价值穿越时空,也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圆桌对话环节,就“为什么《黄州寒食诗帖》是第三大行书?”“今天谈苏东坡的意义在哪?”等话题进行了讨论。刘正成说,相较于古代,从数量说,如今书法家或者是书法爱好者人数是空前的,这是社会的重大进步。“但是从‘人书合一’的境界上来说,还与之前的时代有一些距离。要向苏东坡学习,既重形式,更重内容。”而对于书法的创作,吉狄马加说:“尊重并鼓励所有书法的创作和创新,但我个人认为,书法是要有规制,是要有法度的。”

“东坡大家讲”“艺话东坡”是眉山三苏祠博物馆、市文联策划主办的系列文艺讲座活动,活动将邀请全国范围内知名苏学“大家”,围绕苏东坡的政治理念、家风家教、人生哲学和艺术成等方面进行普及性讲座,展现更为全面立体的苏东坡,通过活动助力“‘三苏’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建设,不断扩大“三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