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 主办: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1:028-12345(眉山区域拨打)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2: 028-38119999(非眉山区域拨打)
网站标识码:5114000002 蜀ICP备:1202591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001
,推荐使用1366*768分辨率以上显示器及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进行浏览
| 青神:生态与经济共舞,奏响“两山”转化新乐章 |
|
2025-11-04 18:21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
|
在四川盆地西南缘的岷江之畔,青神县20万亩竹林如绿浪般绵延150公里,不仅是守护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更是一座亟待开采的“绿色金矿”。近年来,青神县以竹浆纸产业为突破口,通过政策引领、科技赋能、文化加持,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生金、以竹富民”的特色发展之路,让“绿水青山”切实转化为“金山银山”。 政策护航,筑牢竹产业发展根基 青神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政策为抓手,为竹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构建起“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社会补位”的联动格局,将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两山理论”实践框架。在组织协调方面,推广“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村集体与专业合作社凝聚分散竹农形成合力,企业则凭借市场开拓能力与销售网络,打通从田间到全球市场的产业链。政府还全程提供技术支持与销路保障,从竹苗供应到成竹收割,彻底解决竹农“种难、卖难”的后顾之忧,为竹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种植端,政策红利更直接惠及农户,推出极具吸引力的补贴政策,种植“斑布一号”竹种,竹农每亩可获1500元补贴,极大激发了农户种植积极性,不少竹农从零散种植逐步扩大规模,甚至有农户将数十亩山地全部改种竹林。全县竹林连片种植率从2018年的40%提升至如今的85%,为产业发展筑牢原料根基。 多元业态,释放竹资源多维价值 青神县打破传统竹产业局限,围绕竹资源打造多元业态,实现从“竹材输出”到“价值跃升”的跨越,让一根竹子衍生出多重经济收益。 非遗竹编:指尖技艺撑起“富民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青神竹编,实现了竹材从“论吨卖”到“论克卖”的惊人转变。一根成本几毛钱的丝,经匠人编织可成为数百元的立体摆件、数千元的瓷胎竹编、数万元的平面竹编。目前,青神竹编已形成五大类4500多个品种的产品矩阵,既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推出时尚竹编包,也开发出几十元的竹编胸章、灯具等贴近年轻人的文创产品。竹编产品通过跨境电商远销50多个国家。 此外,竹编产业以“轻资产、重技艺”模式,吸纳大量妇女和老人就业。兰沟村一家竹编合作社去年每家最少分红5000元,还带动村里发展起非遗集市与研学旅游,年接待研学游客超5万人次,催生十余家农家乐。 竹浆纸业:科技驱动打造“循环链”。以斑布品牌为核心的竹浆纸产业,是青神竹产业现代化转型的代表。斑布构建“资源—生产—回收”全链条模式,通过技术革新实现环保与效益双赢。在生产端,制浆水耗从500吨/吨纸降至20吨/吨纸,生产废水回用率达60%,排水与废气排放均优于高标准,成为四川省节水标杆企业及省内首家获碳足迹绿色贷款的企业。 在资源利用上,实现“全材利用、零废弃物”。600多元一吨的原竹可加工成价值超5000元的本色生活用纸;竹屑被压缩为燃料或制成有机肥,生产白泥用于锅炉脱硫或作为建筑原材料,还与星巴克合作将咖啡渣与竹纤维混合制成全降解材料。同时,斑布依托省级竹材生物质精炼技术工程实验室、博士工作站,联合国际竹藤组织等机构开展竹种培育、竹纤维利用等科研攻关,带动1.5万人就业,形成“种竹固碳—制浆循环—产品增值—反哺生态”的良性闭环。 林下经济:生态优势变成“增收源”。随着竹林生态改善,青神探索出“竹林+”多元增收模式。竹农在林下发展跑山鸡养殖,肉质鲜美供不应求;竹林中自然生长的鸡枞菌,一斤可卖六七十元。生态向好还吸引游客纷至沓来,瑞峰镇天池村因萤火虫数量增多成为“生态打卡地”,农家乐生意火爆,村民既靠竹材增收,又能通过旅游获得额外收入,村集体经济也随之壮大。 青神的竹产业发展,始终以“生态优先、保护先行”为根本遵循,在守护自然本底的前提下推动产业升级,最终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双向共赢。 20万亩竹林不仅是“绿色银行”,更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年固碳6.8万吨,相当于为区域“减排”贡献了一片“天然碳库”;同时,竹林具有强大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让岷江支流的水质持续提升并保持至Ⅱ类以上,有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曾经消失的萤火虫重现,更是成为生态向好的生动见证。 在瑞峰镇天池村,每到初夏夜晚,成千上万只萤火虫便会沿着竹林间的步道、溪流飞舞,与夜空中的星光、竹林的剪影构成绝美画面,被游客亲切称为“川西萤光秘境”。 为推动当地生态效益更好地向经济、社会效益转化,青神县创新“萤火虫+”产业模式,将萤火虫保护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竹里萤光”旅游品牌。同时,积极探索“萤火虫认养”项目,邀请企业、群众认领特定区域的萤火虫栖息地。更是在瑞峰镇打造了“萤火虫主题研学基地”,开展“萤火虫创作之旅”等竹里系列研学活动4期,连续5年举行“东坡宋韵·竹里萤光”生态文化旅游季。2024年观萤季期间接待游客超25万人次,带动旅游消费超过8000万元。 从政策扶持扩大竹林种植,到创新模式激活竹资源价值,再到科技与文化为产业赋能,青神以竹为纽带,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创造了金山银山。如今的青神,“半城山水半城竹”,正以“以竹兴旅、以竹富民”的特色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两山”转化的鲜活样本,持续谱写生态与经济共荣的壮美篇章。 |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