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 主办: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1:028-12345(眉山区域拨打)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2: 028-38119999(非眉山区域拨打)
网站标识码:5114000002 蜀ICP备:1202591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001
本页面执行时间为0.02秒 ,推荐使用1366*768分辨率以上显示器及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进行浏览
文化交流 | 教师高露露——用语言打开世界的一角 |
2025-07-08 15:52
[字号:大 中 小]
打印
|
这是一趟跨文化交流的旅程 来自各区县的优秀教师 怀揣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播使命 他们奔赴海外架起教学之桥 这是一场跨文化教学的实践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他们收获了对不同文化的 认知、尊重与理解 掌握了跨文化交流技能 塑造了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 接下来 我们将走进他们的故事 聚焦他们的收获与挑战 一起探讨跨文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高露露——用语言打开世界的一角 2024年,对于东坡区岷东幼儿园教师高露露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 作为一名海外华文教师,她从四川眉山出发,来到了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开启了一段跨越国界的语言教育旅程。 这一年,她带领孩子们一起学中文,唱儿歌,也和本地的老师们一起探索教学,交流文化。在崇棉中小学,她不仅是一名教师,努力在异国他乡教授汉语,也传递着中华文化的温度。 飞机降落在机场时,已是深夜。学校总校长和老师们依旧在外面等候着我们的到达,一见面,老师们为我们送上诚挚的拥抱,一句“辛苦了,欢迎你们的到来!”让紧张的我倍感温暖。崇棉教育基金会理事长苏用发伉俪多次邀请我们共进晚餐,并在生活上给予悉心关照。 崇棉中小学是一所涵盖幼儿园、小学及初高中的三语国民学校。总校长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史,并带领我们熟悉学校环境。当走进学校大厅时,墙上刻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家国情怀,报效祖国”这十六个大字,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穿过走廊时,听到有学生兴奋地喊出“laoshi,nihao”!这一刻,熟悉的语调显得如此亲切,让我开始期待接下来的中文教学之旅。 每一堂课,都是文化的种子 我在崇棉中小学的主要教学对象是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和大班学生,同时也承担校内本地老师的中文辅导课。幼儿园的小朋友特别可爱,虽然中文基础薄弱,但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在课堂上,我用图片、歌曲、游戏、情景表演等方式,引导孩子们认字、唱儿歌、读课本。同时,我在每天早上主持早操的空隙,加入日常中文对话练习。渐渐地,幼儿园里充满了“laoshi,zaoshanghao!Xiexielaoshi,laoshizaijian”的声音,孩子们逐渐能够进行简单的中文交流,从“你好”到“我喜欢的颜色、运动...到诗歌朗诵”。最令我触动的是,孩子们回家后,也会和家人一起分享在中文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一个字,一句话,一首中文歌曲。当家长们真诚地向我说:“谢谢老师,孩子很喜欢中文课。”那一刻,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回响,语言的种子正在孩子们的心中发芽。 此外,我还利用下班时间为学校二十多位印尼本地老师开展中文语言培训。他们从未接触过汉语,却无比认真。即使课程安排在周三和周五下班后,老师们仍早早到教室,手中拿着笔记本,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拼音和汉字,甚至用手机将课程全录了下来,说回家之后再复习。从最基本的拼音、问候语、数字讲起,再到兴趣爱好和日常用语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为了让老师们更好地学习中文,我结合当地老师的特长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通过集教课、小组讨论、音乐律动、手工课等多种模式开展教学。在一次《国画——梅花》课程中,老师们特别感兴趣,这是他们第一次尝试用毛笔作画,写“梅”字。绘画前,老师们在空白纸上一遍一遍练习如何正确使用毛笔,然后一笔笔画出梅花的模样,整个过程十分专心。当完成作品的那一刻,老师们特别激动,大家相互欣赏绘画作品,并合影留念。 他们常常对我说:“老师,我很喜欢中文,我想用中文跟你交流,以后有机会,我也会去拜访中国的学校。”这让我感受到语言的真正力量,它不只是交流工具,而是一座通往彼此文化与内心的桥。 在崇棉学校,每逢中秋、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热闹非凡。中秋节期间,教室外面挂满了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学唱儿歌《中秋节》,听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一起识月饼、赏月亮、尝月饼。春节期间,整个学校红红火火,老师们挂灯笼,贴窗花和福字。学校还隆重举行了“勤聪门”仪式,全校师生齐聚一堂,以寓意美好的传统方式迎接新一年。在新春联欢会当天,孩子们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节目演出,有“春节服装秀”、“年的传说——情景表演”以及一首首欢快的贺新春歌曲,中国文化在孩子们的实践与表达中生动呈现。 这一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驻印尼大使馆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庆典和2025年新春招待会,在海外感受到了祖国的温暖与影响力。此外,我也积极参与学校的家长开放日、“勤聪门”仪式等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并撰写中文新闻稿投放至《印尼环球日报》的华社新闻板块,为更多人展示这片海外华校的教育成果。 除了日常教学外,我还参与了学校大型节日活动的中文节目编排与指导。尤其在2025年“最美的光”毕业典礼中,我负责幼儿园的三个中文节目及毕业班六年级和九年级的一个节目,从敲定选曲、构思节目呈现形式、排练到最后的舞台呈现,整个过程将近两个月。我一遍一遍纠正孩子们的发音与动作,排练的过程虽辛苦,但每次对上他们那双好学与热情的眼睛,我又充满了动力。台前幕后,每一个细节凝结成了我们的心血,也展现了大家对中华语言与文化的热爱。最后,孩子们带着洋溢的笑容站上舞台进行表演,台下的家长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记录,那一刻的我眼眶湿润,孩子们成长的每一步,都让我很有成就感,也懂得了作为一名华文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与光荣。 在这段时间里,我与其他老师一起前往“汉语桥”中文比赛雅加达片区的选拔活动。看着孩子们自信地用中文演讲、表演中华才艺,我深知,这是他们在台下日复一日练习的成果,也是他们心中那份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体现。学校的学生还在比赛中荣获“最佳口才奖”,我为他们骄傲,也为这段共赴成长之路的旅程感动。 其实这近一年的时光中,最让我动容的,是印尼华裔群体对祖籍国——中国的热爱与怀念。记得初到崇棉学校时,我与一些年长的华裔校董交流,他们谈起中国时,眼里满是亲切与自豪。无论是地震还是疫情,他们都曾组织过捐款,用自己的方式默默支持着遥远的祖籍国。正是这些年迈的校董、热情的家长、认真学习的孩子们,让我感受到:虽然他们身处海外,但血脉中流淌着的,是对中华文化的执着守望。这些坚守初心的华人前辈,自发创办华文学校,设立奖学金,只为后代能读中文、写汉字,记得自己的“根”。 在学校的纪录片当中,很多孩子们说:“我会努力学习中文,要去中国上大学。”还有一些本地的华文老师,也会利用假期时间多次来到中国,去探寻祖辈的故乡。在他们的眼中,中国不只是遥远的国家,更是情感的归属,是心灵的方向。 “用语言打开世界的一角”,是我此行的主题,也成了我生命中一段重要的篇章。我在这里带领孩子和本地老师迈出走进中文世界的第一步,“早安”“老师”“谢谢”成为我们每天沟通的用语。更重要的是,我们彼此之间不再只是老师与学生,而是跨越文化的朋友,是共同书写文化传承的同行者。 我用语言与他们相遇,也被这片热情土地上的人们深深感动。如今,我用中文在这里种下了一颗颗语言与情感的种子。而某一天,它们会在孩子们心里,悄悄发芽,开出连接世界的花朵。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