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肯定会好奇,刚才音频里面念的是什么语言?这是通过技术还原宋朝官话(也就是当时的普通话)给大家朗诵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相信大家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在一千年前的开封,天南海北来的人们,用什么语言来交流,大才子苏东坡的诗词,到底怎么读才最有韵味。
给大家分享一则小故事。当年有两个官员在讨论发音,官员甲问“当今天下,以什么话为正?”官员乙回答“当以洛阳话为正。”官员甲又说“不然,当今天下以读书人的话为正。”
什么叫做“读书人的话”?公元1039年,北宋正式出版《集韵》,《集韵》共收录了53525个汉字,按发音不同分门别类,做到了“一字一音”,类似于我们如今的新华字典,它承袭于汉朝的“洛语”和唐朝的《切韵》、《唐韵》,这些韵书大都以当时的南京方言和洛阳方言为基础,官员甲说“洛阳话”为正也不算太错。只不过语音发展到北宋,已经渐渐偏离了前朝。所以,我们最开始听的音频就是以集韵的发音标准来还原的。
历朝历代编订自己的官方韵书,其原因显而易见。宋朝的开封城,每年要录取全国各地的进士官员,别说当年,就是现在这些人聚在一起,如果都用方言交流,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所以规定好“读书人的话”至关重要。
宋朝将《集韵》纳入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并且用诗赋考试来评定考生的语音水平,宋朝的科考尤为注重诗赋韵律,甚至会出现考生其他科目成绩优良,却因为声韵不当而被黜落的现象。比如唐宋八大家的苏洵,就因为不熟声律而屡考不中。
我的眉山老乡苏东坡,曾被流放到与中原隔绝的海南岛,当时岛上主要是黎族居民,苏东坡靠着什么和少数民族交流呢?其实每年科举考试,总有学过《集韵》而考不上的人,他们在各自家乡都是数一数二的知识分子,苏东坡到了海南,就把这些落第的读书人召集起来,成为他的翻译天团。
语言永远是文化的第一载体,我们有着各自的地域和背景;若我们聚在国家的圆桌上,不同的地域和背景都融而为一体,我们将自豪地讲出一种语言,中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