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联工作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政要闻 > 群团协会 > 文联工作 > 正文

“苏祠游记”第二期优秀作品选登(一)

发布机构:市文联 发布时间:2025-03-13 浏览次数: [字号: ] 打印

在三苏祠,扶起光影的人(组诗)

李传英

(一)

小青瓦屋面上停着的鸟雀

习惯了稚嫩的吟诵

孩童的玩闹

时间在眉山分成几份,属于三苏祠的一份

水声袅娜

长衣宽袖的赏荷人,有北宋的身契

舒朗宽阔的词牌

堂馆亭榭,荷池相通

离家归来的人

带来满腹经纶

三分水清洗笔墨

余二分竹

听取北宋气势磅礴的诗文

(二)

为秋天的三苏祠梳妆,红袍紫衣的父子

诗意一身

时间的声名悬空,飨殿,启贤堂

来凤轩陡然而起的音乐

打破了文字的次序

指针有倒拨的可能

问一下当年种下的荔枝根,是否又发了新芽

吐出新绿

一茬又一茬的荔枝开花,结出红彤彤的荔枝

谁在故居的堂前

品尝荔枝的味道,还似宋时的甜蜜

肆意张扬的少年郎

年轻的晃眼,夺目

(三)

三苏祠的韵脚展开不同的平仄

循着曾经的印记,风是最好的介质,捏着细针的手

有了更真实的痛感

此刻,我们让出耳朵,宣纸

时间深处漫上来的声音

错落有致,那个娴静美好的女子

教授孩童诗文,习字

一座有爱的院子,萌生了传世的诗文

一门三苏的庭院深深

绿洲亭的水声,都被染上平仄有力的词句

(四)

扶起光影的人,在“百坡亭”廊桥横断

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

洒脱随意

抻直时间的线条,在眉山的韵脚中

钉上一枚钉子

深陷入生活内部,取出来芽孢

在三苏祠扎根

父子三人的名字,汇聚成的温暖

无需赘述,伸手就可以触摸到

行走于亭台楼阁

看到无数个不同时代的东坡

伸长手臂,探身到宋朝的我们

不过是旅途之中

不小心遗落下的一些神秘话题

(五)

我们要提前邀约明月,出示凭证

古井水照着的月光

细碎敏感,细腻

无需落款就有了归属

抱月亭外的长廊

延伸了一弯明月之外的寓意

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影子

熟悉园林的格局

和明月有关的词汇,被桂花腌制

浓稠,甜蜜

离家经年的声音

种在汉文寿字及卷草式的草图

种在脊饰全为的陶制品

收到深秋邀约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六)

行走在三苏祠中的青苔,每年都开几次花

撒播几粒种子

落在城墙的往事,有时候是投影仪

有时候是宣纸

年代可以考究,从青石的纹理中,找到螺纹

流纹

不同于艺术,作为生活必需品出境

坚固,坚韧

耐得住日子的漫长,钉子一样坚韧

错认时间触角的人

孤零零在原地

很多往事淡了,飘走了

三苏祠还在原地,保持着站立的姿势

流水落花

亭台楼阁间穿插着明月,月光编织的文字

给经典园林的落款,题字

(七)

循着花香来的有多重词义

遗漏在中轴线上对称的格局

水中窃窃私语

长出参差不齐的词牌,以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成为一面照见未来的镜子

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木假山堂

赋予某种神秘

古建筑的风声,挂满了诗意

制造玄幻的抛物线

假借木雕石雕花雕的手,触摸墨笔之下

遗漏的文风

时间从来不会体现在一根木头

石山上有小竹一丛,榕树、黄杨各一株

听风声,雨声,听秋声


写在眉山三苏祠博物馆的诗札(组诗)

王雪芳

游三苏祠

走在三苏祠,不论走的是哪一条小径

脚步都会被或雄健或豪放或纡徐的笔墨挈引

深入一页页旷古的华章

一帧帧深邃的意境

小径纵横铺陈着父子三人情感与思想的脉络

并被反复折叠与展开

纤毫之间,蕴藉着

凝练老泉、豪放东坡与冲雅颍滨的气韵

榕树,银杏,楠木,苏铁,黄檀,栾树,乌桕

北宋那会儿就已经枝繁叶茂

茁壮,高大,蓬勃着一种气势

鸟鸣与虫声,一部分落入年轮和流水

还有一部分,淋漓成了绵延不息的抒情

与奔腾万里的江河相衔接

静谧中,他们清晰走动的足音

在北上与南下中,不辞辛苦地

穿过用旧的岁月与朝代

带给今天受用不尽的书香和浩然之气

他们努力用自己的肩膀

扛起社稷

我们所熟悉的那些汉字,一经父子三人解构

就转化为辽阔繁衍的粮食与星光

营养我们的内心,并昭示我们

以一股清澈的本质,保持最初的流向

题苏祠古井

从这口古井中汲水,母亲为一家人

濯洗衣物、蔬果和煮饭熬粥

父亲带着子瞻和子由,浇灌

庭前的绿竹与花草

也浇灌一畦心田

有时,汲水烹香一壶好茶

或是用来酿制一坛老酒

也用来擦拭门窗,让清风和檐雨喜欢停留

滋润话题里的家事,长久保持家风的洁雅

斟入砚池,用来研墨

渐渐把落笔在纸上的笔画

接续成起承转合的长路

从家乡眉山起笔的三行脚印

排列成旖旎了历史的风景线

把刚刚打上来的井水,倒满瓷盆

一家人蹲在院子里

打磨老家的月亮。就是这一轮

后来被子瞻在密州嵌入一阕词牌

引出天下人的泪光

苏祠的这口古井,一次次迎回那轮熟稔的明月

而走在风霜中的亲人,足音里有多少感怀

培植进瞻望家园的枯瘦的笔墨

三苏祠的翠竹,指向气节与风骨

三苏祠内,翠竹葳蕤,茂盛

以绿色的笔触,将一种精神象征外溢

漫漶成丰厚的润养

竹叶轻触着时光的流痕。风过处

听到父子三人在北宋的低语

向上破壳的意志,带着蓬勃的朝气

以所向披靡的锋芒

无畏前行路上荆棘丛生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

节节攀升的同时,扎根进内心

以竹为杖,吟啸徐行,叩过超脱旷达之境

以竹为剑,挑破尘世的迷茫

淋漓一路快意的笔势

那些竹韵的窸窸窣窣,落在巨擘之作

织就惠泽后世的思想的绿荫

徜徉,沉醉,使我们找到心灵回归的方向

那份从容、澹泊与淡定,笑对命运的跌宕

让狂风暴雨化为乌有

在寂静的月夜,一根翠竹的茁壮与挺拔

是对三苏清雅高洁形象的刻画

诠释和注解着他们的精神与傲骨

在每一位造访者的心田,种下一份钦慕

接受一种气节与风骨的浸染


在三苏祠寻找发芽的汉字

米火土

我是一粒沧桑的汉字

怀着横撇竖直捺的好奇心走进眉山

用满腔词语的慌张

向文脉圣地表达敬意

苏祠 你是中国诗词文化的鲜活心脏

瑞莲池的水 荡漾着深深的思念

木假山的石头睁开眼睛

与老古井一起仰望老主人苏洵的背影

翻阅三苏祠的宋词大典

我看见东坡先生赶着汉语的豹子

行走在字里行间

他的弟弟苏子由一边摆弄着诗词的身体

一边举着忧心的策论

他们父子把一字一句钉入了宋朝的历史

三苏 您们的名字一直在亿万人心中铿锵

历史被祠堂呈现

圣贤被祖国唤醒

文明被游客眷恋

在苏祠我洗耳恭听一串一串发芽的汉字

面对古今诉说着亘古的衷肠

眉山 你厚重的文明让我的呼吸无比轻畅

主管: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     主办: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1:028-12345(眉山区域拨打)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2: 028-38119999(非眉山区域拨打)

网站标识码:5114000002   蜀ICP备1202591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001

本页面执行时间为0.02秒 ,推荐使用1366*768分辨率以上显示器及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进行浏览

党政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