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工作当前位置: 首页 > 党政要闻 > 群团协会 > 残联工作 > 正文

深度契合融入治理 “四维一体”扶残助残 ——洪雅县前锋村残疾人工作案例

发布机构:市残联 发布时间:2025-07-21 浏览次数: [字号: ] 打印

一、基本情况

前锋村距离洪雅县城8公里,是中山镇的东大门,以茶产业为主导产业,在地茶园面积1.5万亩,享有“中国有机茶第一村”美誉。前锋村总人口5787人,残疾人366人,占比6.32%。作为“全国文明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前锋村积极探索和创新服务方法,聚焦“高质量发展决不落下一人”,站位带好残疾人群体“火车最后一节车厢”,紧扣残疾人所需所盼,以精细化服务暖民心,让更多残疾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二、主要做法

(一)组织领导有力度,调亮残疾人事业基色。前锋村“两委”高度重视残协工作,村党委书记担任残协主席,2名产业带头人担任副主席。村党委坚持党建工作与残建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党组织班子成员兼挑残协工作重担,1名党委委员担任残协专职委员,落实残协阵地、办公设备和经费保障,坚持定期研究、入户访视、代办帮办等制度,积极宣传各项扶残惠残助残政策,全面掌握残疾人基本情况,建立个人残情、家庭信息、政策享受、本人愿望“四本台账”,主动向上对接相关部门,为全村366名残疾人每人至少落实一项惠残政策。组建党员、大学生助残志愿服务队伍,精心培育175名助残志愿者,其中80%为45周岁以下中青年人。汇聚“网格+邻里”合力,发挥邻里扶助力量,结对残疾人,定期了解残疾人情况、需求、困难,更好地联系服务残疾人。

(二)兜底保障有精度,点亮残疾人生活成色。前锋村残协始终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为主线,积极推进构建分层分类社会保障体系,兜准、兜牢、兜实民生保障底线,托起残疾人“稳稳的幸福”:366名残疾人实现意外伤害保险和家庭签约医生“双全覆盖”,“两项补贴”惠及193人,代缴医疗保险143人、养老保险62人,长年开展康复服务83人,为残疾人提供集中上门免费体检服务8场次,无障碍改造23户,为56人配备基本辅具,为8人发放残疾学生教育资助,居家托养47人、日间照料35人。

(三)扶持就业有广度,擦亮残疾人幸福底色。前锋村残协通过搭建车间、政策保障、服务创新“三向发力”,用多元路径为残疾人编织出一张细密就业保障网,让“家门口就业”从愿景变为现实。与洪雅县美康鞋业共建残疾人辅助就业“共富车间”,2023年6月投用以来,吸纳残疾人18名(含重度残疾13人),10名符合辅助性就业条件的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年增收1万余元。扩容公益性岗位设置村庄保洁、茶园管护等村级公益性岗位17个,优先聘用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11人。全力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开展茶叶、藤椒种植和竹编技术培训7场次317人次,培育茶产业发展带头人8名。

(四)文体活动有温度,照亮残疾人精神本色。前锋村残协积极作为、主动谋划,通过多样化、特色化文体活动,为残疾人群体搭建起展示自我与融入社会的平台,让每一位残疾人在文化浸润中感受生活美好,拥抱多彩人生。建立残疾人自强健身示范点1个,全年免费为残疾人开放。通过广告牌、电子屏、公开栏广泛宣传文化助残成效。携手洪州狮爱服务队、法律救助站、律师事务所、社工助残志愿者,先后组织开展送法下乡1次、全民阅读2次、志愿服务12场次、文体健身活动53次、观看红色电影3场次、全民K歌2次、集体寿宴3场。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为前锋村残疾人开展“一对一”政策法规讲解1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书籍60册。

三、经验启示

(一)建强基层堡垒,是夯实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础前提。村(社区)残协作为残疾人组织纵向到底的最末端和工作“触角”,是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的重大制度安排。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建带残建,着力推进村级残协建设“有组织、有阵地、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才能将涉残事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实现残疾人工作与基层其它工作联动推进、相融互促。

(二)多元创业就业,是推进残疾人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是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体现自身价值,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只有打好就业帮扶、公益助残、岗位开发、辅助性就业机构建设等一系列“组合拳”,探索开拓“培训+就业”“服务保障+就业”“照护康复+就业”创业就业新模式,才能下好残疾人就近创业就业“先手棋”,达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目标。

(三)整合政策资源,是兜牢残疾人民生保障的有效抓手。落实好惠残助残政策,让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是各级残联组织的光荣使命。实践证明,只有着眼每名残疾人所忧所急所盼,充分汇聚、整合民政、人社、农业农村等部门涉残政策,分层分类分别到户到人,才能破解单一部门政策杂散、面广力弱问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发挥惠残助残政策“四两拨千斤”作用。

(四)优化协同机制,是提升残疾人幸福指数的强力保障。关爱、扶助残疾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彰显了全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和支持。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引导社会化扶残工作,积极宣传社会化扶残成效,创新社会化扶残方式,广泛吸纳、融合爱心人士和各类社会组织力量资源,才能提升服务残疾人的社会化、专业化、协同化水平,进一步拓展社会扶残助残的广度和深度。



主管:中共眉山市委眉山市人民政府     主办:眉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1:028-12345(眉山区域拨打)         

眉山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市长热线)电话2: 028-38119999(非眉山区域拨打)

网站标识码:5114000002   蜀ICP备12025919号-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001

,推荐使用1366*768分辨率以上显示器及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进行浏览

党政机关